終宋

怪誕的表哥

歷史軍事

這是壹間牢房,關了三個人。
壹縷微光從高墻上的小小氣窗透進來,昏暗中,能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七百壹十二章 統籌

終宋 by 怪誕的表哥

2023-12-24 21:57

  壹隊車馬自北面行向漢中。
  林子跨坐在馬背上,微閉著眼,身子晃動著,似睡非睡。
  直到前方有快馬奔來,他睜開眼看了壹會,見是輿情司旗號,遂打起精神來。
  “姜鉤子,何時從東南回來的?”
  “就在前幾日。”姜飯道:“已接回吳公家中子侄。”
  “王老將軍呢?”
  “未曾辦妥。”
  林子哈哈壹笑,回身壹指。
  “軍情司深入欒城,已接來了郡王想見的敬齋先生。”
  姜飯連忙尷尬拱手,笑道:“林使司給我留些面子。我是來通傳壹聲,郡王就在城門處準備迎敬齋先生。”
  看起來,輿情司到江南行事更簡單些,畢竟在名義上李瑕還是大宋的郡王,沿途關隘尚可憑令通行,軍情司往北面行事則難上許多。
  但這次,林子還真就派人往河北真定府接到了北地名士李冶。
  ……
  李冶掀開車簾,已能看到遠處的漢水,以及屹立在迢迢漢水邊的大城。
  “千山萬水,被擄至此間了啊。”
  他撫著花白的長須感嘆了壹聲,神色悲哀……
  李冶字仁卿,號敬齋,河北真定府欒城人。
  他出生時,正是金國由盛轉衰之際,朝廷濫發紙幣,物價飛騰,國虛民窮。
  少年時,他與元好問結交,壹同外出求學於名儒,才名播於天下,世稱“元李”。
  中年考中進士,知鈞州,治理地方,以廉直能幹著稱。
  之後,蒙古滅金,他與元好問見天下形勢已不可為,拒絕入仕蒙古,避居山西,潛心學問,對“天元術”作了總結,寫著了《測圓海鏡》。
  十年前,忽必烈經略漠南,遺民的生活有所好轉,李冶得以回到真定府,在封龍山建書院,教導子弟。
  四年前,忽必烈專程派人請李冶入朝,李冶提出了幾條建議之後即返回封龍書院,潛心數學,寫著了《益古演段》普及天元術。
  去歲,忽必烈稱帝,再次請李冶出仕,並給予了最清貴顯要的“翰林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壹職,李冶又以老病為辭,婉言謝絕。
  他對忽必烈猶有不滿。
  “世道相違,則君子隱而不仕。”
  至此,李冶已隱居不仕了近三十年,他年歲已六十又九。
  壹輩子已在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境遇裏轉眼而過,年少時經世濟民的抱負已過去了。
  沒想到,五月中旬時,有人以張家五郎的名義至封龍山書院,以交托舊友元好問遺稿為由拜會。
  李冶並未疑心,張柔壹直以來就對金國遺民文人照顧有加,真定離保州亦不遠,張五郎派人回保州辦事,路過真定實屬平常。
  雙方相談,李冶才知宋國閫帥李瑕已取關中之事,再談到老友商挺如今處境,不免唏噓。
  得知楊果、元嚴已投奔李瑕,他已預感到對方有些奇怪。
  最後,楊果的書信被拿了出來,李冶方才驚覺,張家五郎竟已叛蒙投宋了。
  “懇請敬齋先生攜家人、子弟往漢中,施經世手段,解生黎困厄。”
  “妳們!”
  李冶很憤怒。
  他尚不了解宋國,也不了解李瑕。
  但無論如何,派人強行將他這垂垂老矣之人擄行千裏,確實是太過蠻橫且失禮。
  忽必烈尚且沒有如此強逼。
  由不得李冶了,車馬以北上運糧歸還亳州之名南下,卻不走河南,轉道山西,抵黃河邊,趁夜渡河。
  壹路山長水遠,先是到長安見了楊果,壹番長談,李冶怒意稍減,心中卻還有許多埋怨。
  再沿蜀南而下,終於是望到了漢中城。
  李冶自是要狠狠地罵上那李瑕壹頓……
  ……
  漢中北面拱辰門前,李瑕正帶著許多人準備迎接李冶。
  他最早是在去年聽元嚴說了李冶之名。
  這是北地僅剩的幾位還未出仕的名士之壹,數學上的造詣也許可算是稱冠當世。
  又有元家、楊果的這層關系,李瑕當時便起意招攬。
  派細作往河北,這事很難。但張弘道來了,便有了機會。
  張家壹直有些走私生意,就是由張弘道打理。張弘道出奔,張弘範只能將亳州交還給忽必烈,並清算張弘道的人,這不假。
  但需要時間。
  暫時而言,張九郎忙著向忽必烈請罪、想辦法讓張五郎與張家劃清界線都來不及,不會馬上將張五郎叛逃之事搞得天下皆知。
  趁這個關口,張弘道自要派人往保州與某些人暗中聯絡。
  可以想見,那邊軍情司的人前腳才憑張五郎信令過山西,後腳張弘範必已快馬褫奪張弘道之權。
  就在這可以滲透河北的轉瞬即逝之間,李瑕選擇“搶”來了李冶。
  此舉,必然會再次引起金蓮川幕府的警覺、加強對李瑕的防備,以後只怕再難出現這樣的機會。
  沒關系,以李冶的才華與名望,值得。
  要知道,忽必烈尚且兩次邀其出仕未成。
  ……
  “晚輩李瑕,久聞敬齋公大名……”
  “哼!休在老朽面前作態,妳當是思賢若渴,老朽只當妳是山賊土匪!”
  李冶顫顫巍巍下了馬車,壹把推開李瑕想要攙扶的手,自站定了。
  他壹輩子遊歷山水,歷盡艱苦,雖年近七旬,身子骨卻還健朗,目光炯炯有神。
  環目壹看,見到李瑕身後的張弘道。
  “妳這豎子!”
  張弘道面露苦笑,行禮道:“見過敬齋公,小侄失禮了。”
  “哼!坑蒙拐騙,這便是妳的世家風範?!”
  李冶重重哼了壹聲,目光掃去,見人群中還有幾個他認識的北歸人,如考城名醫世家子弟張考銘,遂又擡起拐杖繼續罵。
  唯獨見了元嚴,他才嘆息了壹聲。
  “元二姐兒?都這麽大了?當年才只有這麽壹丁點高吧?”
  再見到舊友之女,李冶壹句話間已是紅了眼眶。
  元嚴行了禮,道:“誆敬齋公南下之事,侄女亦有參與,還請敬齋公莫怪郡王與五郎。”
  李冶上前幾步,不忍再罵人。
  “不怪,不怪妳們……看到妳,想起了裕之兄吶,可惜我未能送送他。猶記相識那年,他才年方十六,壹轉眼……”
  老人顯得有些啰嗦,他已七十歲了,故人與回憶對於他都太過重要。
  什麽蒙古大汗還是皇帝,什麽宋國郡王,他從未怕過。
  於他而言,甚至不如能與人聊聊老友及往事。
  “二姐兒可知?老朽近年又填了首《摸魚兒》和裕之兄……”
  他們這些人年輕時,元好問以壹首《摸魚兒·雁丘詞》名傳於世,當年楊果填詞相和,李冶亦是。
  《摸魚兒》這個詞牌名下,曾有這壹群年輕人的才情、誌向、友誼。
  近來舊友雕零,再賦詞,愈顯蒼涼。
  “倘萬壹、幽冥卻有重逢處。詩翁感遇。把江北江南,風嘹月唳,並付壹丘土……”
  ……
  幾日後,漢臺。
  “老朽曾向北君提過五點建議,所謂‘辨奸邪、去女謁、屏饞慝、減刑罰、止征伐’。北君難做得者,‘止征伐’。不想如今宋國郡王竟連‘去女謁’也做不到。”
  李冶話到這裏,淡淡看了面前的嚴雲雲壹眼,偏過頭,仰著那花白的長須,傲然道:“老朽不與小女子共事!”
  嚴雲雲眉眼壹低,道:“聽聞程朱理學尚未於北地興起,卻不知敬齋公為何如此迂腐?”
  “迂腐,治國最忌諱婦人幹政……”
  “我並非幹政之婦人。”嚴雲雲此前壹直是恭敬姿態,此時忽然臉色壹正,道:“我非郡王身邊以私情擾國事之女謁,乃授官幕府之實幹之臣。雖女兒身,做事與男子無異。行政,而非幹政。”
  “伶牙俐齒。”李冶哼了壹聲,將頭偏得很遠,道:“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嚴雲雲又問道:“我與元錄事都是女子忝差漢臺幕府,敬齋公對她好臉色,對我卻是嚴辭厲色,可是嫌我出身卑賤?”
  “那倒不是。”
  李冶撫著長須,無奈地轉回頭來,道:“老朽只是還未想好是否該出仕,找個借口罷了。”
  “敬齋公來都來了,為何還不肯壹展抱負?”
  “哼,都入土的人了還被擄來。”李冶再次側過聲,嘟囔道:“顏面也掛不住。”
  嚴雲雲無奈,只好推了壹張紙到他面前。
  “敬齋公看看這是什麽?”
  “咦……天元術?”
  “方程,三次方程,敬齋公可能解?”
  “呵,小兒之戲。”李冶譏笑壹聲。
  “那這個呢?”
  李冶默算片刻,揮手提筆填了兩個數,擱下毛筆,斜睨嚴雲雲壹眼,道:“再來。”
  嚴雲雲頭壹低,微有些為難。
  她與李瑕根本拿不出能難倒李冶的題。
  只好再推出張紙,笑道:“敬齋公看看這個。”
  “不就是用些奇形怪狀替代數字,有何可看?”
  “這樣呢?”嚴雲雲列了個簡單的除法運算,問道:“這般算起來豈不便捷?”
  “便捷是便捷,九九小數罷了……班門弄斧。”
  嚴雲雲點點頭,應道:“敬齋公精於數學,我是班門弄斧了,但若能以此教後世,豈非更能發揚敬齋公之學?”
  李冶這才撚須沈吟,道:“有點意思。”
  “敬齋公再看這個。”嚴雲雲拿出壹張鹽券,指了指上面的編號,問道:“便捷?”
  “不僅是便捷吧?還能防偽造?”
  “是,從字形、編號、大小、位置諸處,有十壹處用於防偽,敬齋公能看出幾種?”
  李冶已有了興趣,接過那鹽券,看了壹會,先是問了那各個數字,之後竟是掐指算了算。
  “正面與背面這兩串數字是個二程?”
  “是。”
  “太簡單了些。”
  “還需請敬齋公出手。”嚴雲雲道:“除此之外,今王府欲發行紙幣,然發行多少,須極慎重……”
  “老朽明白。”李冶嘆息壹聲。
  他是經歷過金亡之禍的,對紙幣濫發或少發有大幹系,深有體會。
  嚴雲雲聽得這壹聲嘆息,眼神壹亮,傾過身子,道:“小女子才疏學淺,實無力擔此重任,再代郡王懇請敬齋公任幕府主簿、統計司司使,主管紙幣壹事,求敬齋公答應。”
  ……
  李瑕能給李冶的官職很低。
  不像忽必烈開口便是翰林學士、同修國史。
  但李瑕給的,是做實事的官。
  李冶看著眼前那紙幣,忽然回想起了當年知鈞州時的場景。
  終於,他無奈地嘆息了壹聲,道:“鹽券發了多少?”
  “不多,不敢多發,心裏真沒個數,只敢謹慎試探。”
  李冶嫌棄地搖了搖頭,道:“把川蜀各地歷年的鹽、茶、米、布等賬簿交由老夫算壹算,再去沏壺好茶來。”
  ……
  郡王府中,李瑕放下望筒,喃喃自語了壹句。
  “運氣不錯,莫不是因老李祭祀了李家龍宮?”
  最近,先是李曾伯來,再是李冶來。
  前腳送“可齋公”往隴西鎮守,後腳迎“敬齋公”任事幕府。
  這壹南壹北、壹文壹武的二李入川陜,哪怕還未完全歸心,文臣武將的班底卻已充實起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