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為王

春秋我為王

歷史軍事

  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340章 挽歌壹曲

春秋我為王 by 春秋我為王

2018-7-24 14:58

  中都之役結束數個時辰後,天色近晚。
  外郭區已經由田賁帶人掃蕩過壹遍,將參與的盜寇盡數殺死或抓獲,加上城外接戰後投降的那些,共計千余人,密密麻麻被魯城國人持矛圍在壹起,還有五百余具盜寇的屍體被擡出城邑,避免發生瘟疫。
  “戰亂之後最怕遇到疫病,所幸中都邑在外郭被盜跖派內應攻破時還抵抗了壹段時間,孔門弟子們也應對得當,所以民眾大多數都逃進了內城,沒有太受禍害。”
  所以趙無恤也能臨時征發他們清理殘破的墻垣和淩亂的街道,盡快歸家,讓中都恢復作為魯城與西鄙樞紐的功能。
  只可惜外郭和城郊的鄉裏中,民眾家室裏的財物,糧食大多被劫掠,對於他們來說,這將是個極其難熬的冬天,趙無恤騎著馬巡視,也不由心生哀憐。
  從俘獲盜匪的口中,趙無恤還得知,盜跖雖然讓他們四下劫掠,但卻要求給民眾留下點口糧,若非遇到反抗盡量不要殺人。
  無恤暗暗想道:“這盜跖雖然尋覓機會的眼光出眾,卻依舊天真。據我所知,就算是晉國三軍的正規兵卒,壹旦搶出興頭來,也無法保證手段的輕重。何況這是壹群無規無矩的盜匪、流寇,對於不在眼皮底下的大多數人來說,他這個要求就是壹紙空文而已……”
  當然,那些跟隨盜跖南下的群盜,也許會因此少些殺戮。
  但盜匪過境造成的苦難卻並未減輕幾分,盜跖或許是為了讓大野澤裏的群盜和婦孺活命,但卻是以剝奪各邦國城邑居民生存資料的方式進行,這種行為,自然是趙無恤所不取的。
  畢竟無恤囊中的鄆城也壹度成為盜跖的獵物,也是如今對西鄙威脅最大的武裝,豈能再放任他縱橫下去?
  就在這時,有人報虞喜回來了,他的追擊很成功,駕著馬車潰逃無果,肩膀中了壹箭的邾婁也沒逃掉,被五花大綁,由虞喜揪著扔到趙無恤面前。而之前那個不小心說漏嘴,在邾婁面前誇贊盜跖的盜寇“卒長”也在壹旁。
  兩個俘虜臉色蒼白,渾身裹滿塵土,恐懼地看著眼前這個騎在馬上巡視殘垣斷壁,頭戴皮冠,身穿玄色甲衣,肩披大氅,腰插長劍,英武不凡的少年。邾婁有些不相信這就是將軍常常提起的趙無恤,太過於年輕了罷,和自己還在大野澤,整天射弋劃船的弟弟壹個年紀!
  在這位少年大夫左右,或騎、或立著十余人,多半是身材魁梧,提劍靜立的武士,看著被俘者虎視眈眈,而這群人中,還有壹個讓卒長熟悉無比的面孔。那便是早先被趙無恤俘虜的那個抄糧小頭目,他被提溜到此,負責識別盜寇裏的各級頭領。
  邾婁作為此次攻中都的首腦,誰人不識?自然被指認出來了,頓時引發了壹陣憤怒。
  “就是此人在城下以投石索偷襲夫子,求大夫讓我為夫子報仇!”
  接管了中都邑政務的冉求和幾個師兄弟對邾婁恨得咬牙切齒,這時代的儒家提倡“以直報怨”,沒有那麽多假惺惺,對復仇雖然不如漢儒那般公然提倡,卻也不排斥。加上他們事師如父,所以恨不能將邾婁就地正法。
  趙無恤卻制止了他們的沖動:“諸子稍安,孔子之事,我也深恨此賊,但他是大野澤盜寇的重要頭目,知道的事情或許對剿寇有用,等我的屬吏問出來了,再交予汝等處置不遲。”
  邾婁已經伏地叩首請求饒命,卻依然被拖了下去,嘶叫得如同壹頭待宰的豬壹般,而那卒長也大汗淋漓,生怕等待自己的也是嚴刑拷打。
  他留在這裏,也有受盜跖之命對邾婁“監軍”之職,但並沒有什麽用就是了,只能在事後傳遞個消息什麽的,這個身份,自然被那小頭目指證了出來。
  “盜跖的親信?”
  誰料趙無恤只是掃了他壹眼,卻暫時未做什麽,只是讓人押下去好生看管,就關在拷問邾婁的隔壁牢獄裏,讓他聽著聲音過上壹個難熬的夜晚後再問效果會更好。
  ……
  戰後,中都內城已經成了嘈雜的傷病房,擠滿了哀嚎的傷兵和民眾,唯獨邑寺還算空闊。無恤到達時,今天經歷了壹場廝殺,帶血的甲衣未解,劍也隨意橫在膝上的曾點正盤腿坐在門楣前,緊閉雙眼抱著瑟。
  他壹邊鼓瑟壹邊唱歌,瑟聲清揚,歌聲婉約,正是壹曲哀傷的喪曲。
  “民莫不穀,我獨於罹。何辜於天?我罪伊何?心之憂矣,雲如之何?”
  曾點唱完之後,停頓了片刻,又重唱了起來,這其間壹直沒有睜眼,趙無恤站在壹旁耐心地等待,等唱到第三遍時,曾點的眼角流下淚水。
  “悲呼,人生在世,便再有壯誌又有什麽用?最終卻只是壹場空,人死燈滅,如韭葉上的露水壹般幹枯,和太陽壹樣落於虞淵……”
  “《易》雲,天行健,君子將自強不息,雖然城邑破了,但民眾猶在,孔子雖然受傷卻也沒有大礙,妳的師兄弟們更是全存,完全能重振旗鼓,何必如此氣餒!?”
  曾點搖了搖頭:“這首挽歌,是為中都死難的民眾而奏,也是為夫子之政而哀。大夫是銳意進取的年輕狂者,自然不會認同我,道不同不相為謀,就讓我在這兒自憐自怨罷!”
  曾點起身朝街巷的盡頭走去,淒涼的歌聲再起,身形有些佝僂。趙無恤知道勸誡無用。
  不出意料的話,經過這次破城事件後,孔門的理想和前途將遭遇壹個寒冬,門徒們前途多舛。高唱挽歌的曾點恐怕也意識到,中都的燈已經滅了,人未亡,政卻熄。他雖然在平日裏放肆不羈,在戰鬥中奮力殺敵,但戰後看著眼前慘象,最失落的也是充滿了感性的他。
  孔宅就在邑寺之後,不過前後兩進,前邊會客,後邊住人。
  孔家的院子占地不大,角落口井,院中數棵槐樹,時值枝枯葉黃,壹如居室榻上躺著的孔子般結束了盛夏,枝葉開始雕零。
  之前在墻頭的戰鬥裏,孔子遭到盜寇飛石拋擊,砸中了肋部,所幸他今天穿的甲厚,只是傷了肺腑,咳了些血出來。他當時有些昏厥,之後走動困難,由顏回先扶著回來療傷,所以才未在城門口出現。
  聞聽趙無恤再次前來探望,他還讓兒子孔鯉親迎出門,向無恤道謝請罪。
  在充斥著藥味的屋內,趙無恤坐於榻側如此安慰道:“城邑內外的盜寇已經鏟除幹凈,還請孔子安心休養。”
  “中都有大夫和弟子們主持,我自然放心。”
  側躺在榻上避開傷處的卷須老者雖然精神有些萎靡,但依然笑容可掬,但在旁侍候的兒子和宰予等弟子則憂心忡忡。唯獨顏回看似不悲不喜,依然和往常壹樣,壹絲不茍地照顧著老師。
  趙無恤還有軍務要處理,所以很快結束了探望,孔鯉也受了父命,擦拭幹淚水跟了出來招待。
  孔子之妻是宋國的亓官氏,壹個世代做禮器的家族,孔鯉之名,是因為其誕生時魯昭公賜孔子壹尾鯉魚。他約三十歲上下,並未繼承孔子高達九尺的體格,只是中等個,容貌清雅,蓄著淡淡的須。
  雖然是孔子的兒子,理論上應該把他的學問作為家學傳下來,不過孔鯉天資不高,名聲不顯,在中都也沒有任職,只是壹直白身讀《詩》、《書》,幫孔子打理家宅。
  “伯魚在內侍候孔子就行,中都的壹應事務,有子有、子我、仲弓等協助,禦寇之事則有我,孔子安心養傷即可。”
  趙無恤現在的身份是小司寇、中大夫、三邑封主,地位比起中都宰孔丘高了不知幾何,接管中都壹把手理所應當,不過他又讓孔門諸弟子各司舊職,保證這座劫後余生的城邑維持下去。
  兩人壹邊說壹邊往外走,孔宅的前後進側門相通,側門是個亮門,斜對正堂。臨出堂前,無恤瞥見後院裏似個花園,園圃打理得十分細致。
  院子側面則是庖廚,壹位少女正在從那兒朝院內走來,正好遇到趙無恤和孔鯉。
  “好高的個頭……”
  這便是趙無恤對她最深的印象,七尺有余,八尺未滿,能與趙無恤比肩,是他來到春秋後見過最高的年輕女子,所以兩人能夠雙目平直相對。
  只見這少女十四五歲,頭上還是未嫁少女的發型,鼻梁高挺,模樣俏麗,身穿莊重的曲裾深衣,顏色樸素,卻越發襯出發鬢黝黑。
  少女見到陌生外人後壹楞,隨即側身閃在旁邊,低垂著首,朝他們各自行了壹禮,壹禮是對客,壹禮是見兄長。
  她舉止頗有禮節,趙無恤還見其手上端著壹個木盤,上面盛放著黑漆漆的陶罐和陶碗,在秋日裏冒著熱氣,大概是孔子之妻在庖廚裏熬制的藥劑。
  趙無恤不好問這是何人,反倒是孔鯉在那少女身影進入居室後勉強笑著介紹道:
  “此乃舍妹。”
  原來是孔子之女,難怪那麽高身量,比孔鯉都要高出幾分。趙無恤微微點頭,雖然她未說話,但壹絲不茍的儒式禮儀和那鶴立雞群的身高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過趙無恤裝在心裏的卻是另壹件事,來到邑寺後,他便立刻喊來那個在此幫忙處理政務,統計俘虜數量的司寇署佐吏。
  趙無恤向司寇署討要此人的目的,就是因為他對藏於府庫不示外人的魯國之法十分熟悉,於是便詢問道:“費疇,我記得按照魯國的規矩,若是被盜寇破了外郭,失散民眾乃是大罪,邑宰將被立刻撤職,甚至是下獄問責,是這樣麽?”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