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為王

春秋我為王

歷史軍事

  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314章 名法,義利

春秋我為王 by 春秋我為王

2018-7-24 14:58

  鄧析和籍秦的佐吏鄧飛壹樣,原本是鄧國公族,鄧國亡後,他們的祖先向北逃到了新鄭,成了鄭國士人。
  鄧析在鄭國地位不算高,但名聲卻極其響亮,趙無恤在新絳時偶有聽說,到了宋國後消息來源廣了,雙耳就時不時會被這個人的各種事跡包圍。
  當年子產鑄刑書,開創了諸侯成文法的先河,鄭國也成為後世法家起源地之壹。子產的做法已經是首創,還遭到了晉國大夫叔向的極力批評,然而,鄧析卻比子產更激進!
  趙無恤聽說鄧析欲改舊制,對子產所推行的壹些政策很是不滿,年輕時便“數難子產之政”。子產對民間的輿論是很寬容的,曾經“不毀鄉校”,所以並未利用權勢讓鄧析這個反對派永遠閉嘴。
  子產去世後,子大叔執政,繼續實行子產的政策,鄧析依舊對子產鑄的刑書多有批評,於是自編了壹套新的成文法,將其刻在竹簡上,人稱“竹刑”,據說比子產刑書要更好更全面。
  當然,對鄧析負面的評論也很多,老實質樸的宋國人就很不喜歡鄧析的“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視之為詭辯。
  “這鄧析的名字,我在後世似乎也聽過,從目前的消息看,他可以稱之為法家,也可以稱之為名家……”
  趙無恤有在濮北的甄、廩丘建立壹套律法制度的想法,但卻極其缺乏這方面的人才,所以對鄧析頗有關註。但聽說他最近在新鄭炙手可熱,這區區兩邑士師的職位,不知道能不能吸引他……
  如今鄭國子大叔已死,七穆之壹的駟歂執政,鄧析也蹦跶得越發歡實。
  他最近在新鄭聚眾講學,向人們傳授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並當起了“律師”,幫助別人訴訟,大獄要求壹件上衣作為報酬,小獄則要壹條襦裙。鄭國民風開放,商賈遍布大街小巷,所以爭執也比較多,鄭人獻衣而學訟者不可勝數。
  所以趙無恤只能先派人去新鄭打探消息,和鄧析搭上線,想辦法弄幾卷《竹刑》來觀摩觀摩,但卻沒法立刻把他誘來這兒。
  “更何況,鄧析曾公然宣稱不法先王,不事禮義,和儒家的根基全然相悖。他要是來了魯西鄙,法先王、重禮儀的孔子肯定會憤怒至極,我手下子貢、子有、子華三人說不準也會有顧慮,此事還得從長計議啊……”
  趙無恤沒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大無私理念,他想要的“法”,至少在數十年內,必須是為他這個統治者的意誌服務的。要是來了壹個桀驁不馴的刺頭帶著民眾鼓噪,他只能盡量向子產學習,忍著不下手將其幹掉。
  ……
  在邑宰、司馬、士師、長老這四個各自擁有官署和佐吏的職位外,趙無恤還因地制宜,設置了城門吏、計吏、倉吏、廄吏、農吏、醫吏、工吏、市吏等,俸祿從鬥食到百石不等。
  計僑的數科學生們學以致用,做了計吏、倉吏。小公輸班的父親公輸克做了工吏,統轄魯國新來的匠人,扁鵲的徒弟子豹則是醫吏。他們基本都能各司其職,發揮自己的特長。
  甄氏在之前被趙無恤帶走的不少子弟都被加以任用,但基本都集中在廩丘。而廩丘氏族子弟則被安排到了甄邑上任,這種異地任職的方式也讓當地氏族和邑吏勾結變得困難。
  那百名趙鞅留下的趙氏家臣子弟也被他抽出部分,打散在各職守裏作為監督者。
  新政的架子已經搭建起來了,但這套班子只能算勉強湊合。
  “現如今的甄、廩丘,要將衛、齊、晉、魯四個不同國籍,口音的官吏們捏合成壹個緊密的集團,可謂任重道遠。別說壹年兩年,甚至得花費數十年才能消弭他們的界限!區區兩邑三萬之眾尚且如此,何況九州千倍的土地和人口,由此可見,壹天下是多麽不容易的壹件事情!”
  細細想來,秦朝為什麽統壹後十多年就分崩離析,也就不足為怪了。
  雖然艱難,但只能咬著牙做下去,誰讓趙無恤拼死拼活,就到手了這麽壹個不上不下的開局之地呢?
  創律法,謀鄧析並不是目前至關緊要的事情,可以慢慢經營,趙無恤手頭最重要的,還是“從采邑到鄉亭什伍”這壹項。
  實際上,西周早期是比較集權的,周王畿的六鄉六遂基層制度分為“比”、“閭”、“族”、“黨”、“州”、“鄉”,他們與“伍”、“兩”、“卒”、“旅”、“師”、“軍”壹壹對應。村社居民行政組織與軍隊的軍事編制兩兩相應、互相統壹,這就是兵農合壹的古制。
  西周的王畿漸漸分割,鄉遂和井田制度壹起崩潰了,到了後期南國之師喪盡後,只能依靠王畿大夫的領邑私兵征召作戰,防禦犬戎入侵,鄉遂漸漸被采邑制取代。
  各級卿大夫的封地名為采邑,邑有萬戶,千戶,有百戶,有十室,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凡此種種,散布在中原各地,屬於不同的封邑主或氏族,他們世代傳承,根據宗族血緣抱團而排外。
  到了春秋,甄和廩丘雖然實行衛、齊兩套基層制度,但大體上也是這種采邑制的延續。
  如此壹來,就會造成行政分散而低效的情況,肉食者能統治駐紮在大邑,但其他小邑聚的控制,只能指望各邑氏族配合。
  不解決這個問題,就無法將壹個地區的民力和資源高效化利用,遇到戰時就得面對和地方勢力扯皮和相互妥協的情況。
  焚券市義和秋收後,趙無恤如今已經在甄和廩丘建立了絕對的威信,兩地新的職守確定,新政便可以從上到下鋪展開來,隨著壹封簡牘傳遍了各小邑,新的基層制度也開始推行了。
  “合小邑聚,集為亭、裏,裏中則設什、伍!”
  甄和廩丘兩邑之下,趙無恤設置了亭和裏,亭控制道路治安,有亭長,由趙無恤親自任命,下屬有求盜、亭父、亭卒,來往行人和商賈都要接受亭的盤查問話。
  裏是基本單位,所轄百戶左右,有各氏族長者或老者兼任的裏正,還有專註於農事的“力田”。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也是征召時的作戰單位。規定裏中的民眾無論國、野、貴、庶,按氏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壹壹載入戶籍,稱之為“編戶齊民”。
  “料民”等前期工作已經在之前兩個月內,在張孟談的主持下陸續完成,雖然這種人口普查方式自從周宣王以來頗受詬病,但現在已經是諸侯間尋常的事,眾人也見怪不怪了。想要了解壹個邦國、城邑的力量,就必須知曉戶口幾何,田畝多寡。
  “裏”在無恤規劃中的是民聚空間,戶籍的管理與民戶的組織是其核心,裏正和什伍則是統治的基層單位。
  “亭”則作為趙無恤政權得以滲透到基層的單位,沿著塗道路徑形成線式分布,將作為行政中心的邑和裏串聯起來。
  這壹點壹線,就把甄和廩丘的基層徹底變成了壹個“網”,壹個趙無恤可以籠盡兩邑力量的大網!
  這便是他所說的“從采邑到鄉亭什伍”!
  說白了,既是對西周,乃至於較為集權的諸侯齊、楚兵農合壹,政軍合壹制度的效仿,也是戰國秦漢那壹套地方制度的先聲,很適應目前濮北的情況。
  百余年前的管仲改革,幾十年後的魏國李悝變法,後世的商鞅變法,無不如此。將集權灑向鄉亭裏閭,想盡辦法增加對基層的動員力度,就能富國強兵,就能拔得頭籌。
  ……
  在這些簡牘寫就,準備潤色後發往各亭裏的時候,年輕的公西赤曾擔憂地詢問道:“大夫如此大張旗鼓地更改制度,就不怕各邑聚的氏族們不滿,群起反對麽?”
  趙無恤卻笑著反問道:“反對?”
  “誰敢反對!”
  他目視身邊的成摶,讓他回答公西赤的疑問。
  成摶的父親成巫身體漸漸不行了,無法遠行,所以此次留在了成鄉。趙無恤也懶得理會這是真是假,畢竟成鄉在趙氏內部依然是他名下的食邑,就讓成巫和竇彭祖等人繼續經營,雖然不指望他們能更進壹步,但維持住成鄉的富庶應該沒什麽問題。
  不過成摶卻是有些忐忑的,對趙無恤也更加畢恭畢敬。
  但趙無恤授予他廩丘假士師之職,卻又讓成摶心中稍安,於是他分析道:“甄氏乃是全邑各族之首,如今在邑內服服帖帖,其他各小族又哪敢冒頭?不滿之前,得先想想每日訓練不休的武卒,還有如林的戈矛。至於廩丘齊人,在甄之役裏是被完全打怕了,那些昔日強悍的齊卒如今都成了順民。”
  “更何況,新設立的裏中,裏正通常由當地的舊氏族族長、老者擔任,原先的權力並沒有少,只是多了受邑吏直接管轄而已,沒有理由與大夫為難。”
  聽了成摶的分析後,年輕的公西赤的三觀受到了巨大沖擊。
  PS:雖然“子產殺鄧析”這個謠傳比較流行,但看過左傳就可以知道,直到這壹年,鄧析依然活蹦亂跳著。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