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28章 勝算幾何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4

  所謂,勢均力敵,旗鼓相當。能主壹州,位列群雄。必有不凡之處。
  人力、物力、財力,皆有抗衡之力。
  於是乎。彼此謀勢,相互抵消。先前謀劃,還剩幾何,便稱“勝算”。
  譬如此番,四家擊袁。通盤局勢,唯徐、兗二州,為最清晰。徐州乃是主謀,兗州旁觀者清。余下當局者,或多或少,以偏概全。而被四家合力推上前臺,長塗二龍,所知最少。
  長塗二龍,當真以為。四家擊袁,乃為攻占淮南。逐二袁過江。乃使甄都天子,獨霸關東。且為挽回名聲,急於求成。當真舉州之力,傾巢而出,戰意最濃。劉表多受袁術仰攻。年初又以二百萬斛米,說二袁退兵。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合兵擊袁,亦頗有戰力。四家之中,反倒是徐州,虛與委蛇,戰意最為稀松。
  奈何,此時荊州牧劉表,卻被蒙在鼓裏。
  “袁紹不救袁術,反擊我荊南。”劉表居高下問:“當作何解。”
  見無人應答。軍師祭酒禰衡,當仁不讓:“說劉益州伐江東。”
  先前,正因劉表遣使撮合,漢中、關東,這才締結兄弟之盟。只因漢中史侯,坐擁漢水上遊之便。順下擊荊,壹日可達襄陽。誠然,劉表遷治,亦為扼守江漢,遠避江東宗賊,並荊南蠻夷。畢竟,時下正處於大河文明頂峰。江南雖稱富庶,卻多蠻夷,不服王化。比起江陵近江,不利防禦。襄陽,扼夏路,守漢水。與北岸樊城,合稱襄樊。既坐水陸之便,又擁平原之肥。南北通達,戰略要沖。
  唯壹所患,便是漢中史侯,順下而攻。正因漢中與荊襄,二分漢水。且劉表又位於下遊,地勢不利。這才壹力促成,與漢中聯盟。
  既與漢中結盟,劉表遣使蜀中,許以重利,說鎮西將軍劉焉,出牂牁道,以擊江東。料想。絕非難事。
  “諸位以為如何?”劉表問計群僚。
  “卑下等,附議。”百官皆無異議。
  “善。”劉表這便定計。
  遂遣鎮南將軍長史蒯良,出使漢中。荊州別駕蒯越,出使蜀中。料想,二蒯,自當馬到功成。
  甄都,太保府。
  曹孟德守孝之期未至。然軍情所迫,事急從權。遂開府議。
  先前,不過衛將軍幕府。今為三公公府。司空屬吏有,長史壹人,掌司空府諸曹事,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及禦屬,計四十二人。除衛將軍幕府僚屬,曹太保公府幕僚,亦多有並入。再加《求賢令》,唯才是舉。便如先前,曾為張邈、陳宮所惑,濟陰太守吳資、山陽太守毛暉、東平相徐翕並魏種等,率眾而反。今亦,悉數赦免,官復原職。
  壹時,人才濟濟。
  為首二人,司空長史,禦史中丞兼領甄都令荀彧;司空司直,兼領東平相程昱。
  另有如從事中郎,兼領任城相衛茲、東郡太守夏侯惇、山陽太守夏侯淵、濟陰太守毛暉、陳留太守李整、泰山太守劉延、東平相徐翕、濟北相武周、任城相鄭遂、陳相薛悌、梁相曹洪、沛相曹仁等,悉數在列。
  守孝期間。曹孟德,先以荀彧、程昱為謀主,統領參軍治政;又命典農中郎將任峻、典農校尉魏種,組織百姓屯田,征收糧草輜重;再命樂進、於禁統帥親衛。如祭酒任籓、王選、董芬、張京等親信,皆出為壹縣長令。
  可以預見,兗州必將大治。
  “袁紹當何為?”曹孟德高瞻遠矚,問計江東。
  司空司直,程昱起身答曰:“袁紹必擊荊南。”
  “仲德所言,與我相合。”曹孟德又問:“劉表當何為?”
  程昱再答:“劉景升必遣使,入蜀求援。”
  “善。”此,亦不出曹孟德所料:“劉焉,又當何為?”
  程昱遂看荀彧。
  荀彧心領神會:“卑下竊以為。劉焉必不應也。”
  “哦?”此言,出乎曹孟德所料:“文若,何以知之。”
  “聞,劉焉三子劉瑁,因狂疾而亡。劉焉累日神傷,痛悼不能已。州事俱廢,恐難發兵。”荀彧答曰。
  謂喪子之痛,莫過如斯。曹孟德略作思量,這便了然。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程昱又道:“聞,劉焉上表漢中,乞放歸諸子奔喪。史侯,遂遣奉車都尉,(劉)焉三子(劉)璋為使,入蜀吊唁。左中郎將,長子劉範,並治書禦史,次子劉誕,俱未去官。”
  “史侯,疑心不減。”曹孟德心領神會,轉而又問:“劉焉若不出兵,荊南又當如何?”
  “袁本初,亦難速決。”荀彧答曰。
  荊南山高水險。五溪蠻等,蠻夷眾多。更加蠻區為護南蠻校尉劉磐領護。兼有治粟都尉朱治,領護枝津故瀆。漢蠻雜居,相為表裏。謂“牽壹發而動全身”。試想,大軍來襲,袁紹又如何能區分,孰是孰非。田宅牛馬,又屬何人。
  若惹怒南蠻。不等薊王傳檄,治粟都尉朱治,必先行還擊。治粟都尉隸屬於輔漢大幕府。薊王名義上,乃奉甄都董侯為主。袁紹壹不留神,萬念俱灰。故如荀彧所言。袁本初必難速決。
  “善。”心念至此,曹孟德這便定計:“呂布匹夫,必行入寇。諸位,固守城池。無令不可出擊。”
  “喏。”群僚齊聲應諾。
  益州綿竹,館舍。
  聞荊州遣使吊唁,益州牧劉焉,遂命張肅接待。
  鎮西將軍長史張肅與荊州別駕蒯越,亦是舊交。若只為吊唁,何必別駕蒯越親來。遣府中佐使足以。此番入蜀,必有要事。
  果不其然。聞袁紹不救袁術,反擊荊南。張肅亦知事大。若荊南為袁紹所得。益州南中諸郡,亦難保也。
  事不宜遲,雖傳語劉焉當面。
  不料劉焉,拂袖斥道:自古禮不伐喪,今又豈趁喪伐人?
  張肅不敢諫言,遂入館相告。
  不料蒯越,聞言慨嘆:“果如子柔所料也。”
  張肅試問:“莫非,長史已先知。”
  “然也。”蒯越慨嘆:“劉鎮西,因喪子之痛,不能自已。府事俱廢,亦是人之常情。”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