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17章 水淹三軍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二人枯坐無言。四目相對,各透壹絲悲愴。
  “代漢者,宗王也。”太傅楊彪忽言道:“言指薊王否?”
  盧植不置可否:“無王莽篡漢,何來光武中興。”言下之意,薊王非王莽。
  “薊王恪守臣節,從未僭越。正因深知薊王秉性,故陛下急欲穩坐帝位。如此,方能號令群雄,得以薊王為首,天下宗王北面稱臣。”楊彪常伴君側,知之甚深:“陛下遠不及元服,何其急也。”
  盧植面無表情:“南陽大水,幾無可免。但求薊國橫海大艦,能及時趕到。救萬民於水火。”
  楊彪嘆道:“司空莫非,去意已決。”
  “嗯。”盧植輕聲言道:“先冤殺袁隗滿門五十口,又置百萬黎庶於不顧。今漢亡國之君,非桓靈二帝。乃出當今陛下也。”
  無外人在場,盧植終吐露心聲。
  楊彪聞言,不由老淚縱橫。可嘆大漢忠良,何其多也。
  “薊王來函。言,南廣陽大學,缺壹‘下庠令’。又說,所撰《大百科全書》,亦苦無人手。老將至矣,洛陽終非久居之地。不日舉家北歸。太傅珍重。”
  “司空珍重。”臨行前,楊彪又言道:“若大學亦缺人手,老朽可為薊王壹用。”
  “太傅若來,薊王自當掃榻以待。”盧植躬身相送。
  車駕尋路下山。楊彪心氣難平。函園百姓,皆薊王守陵人。嬉笑怒罵,鮮活人聲。陽渠水道,日日帆滿。轉運海外奇珍,薊國名產。
  洛陽百姓,深得其利。歷經兵變,二宮流血。四郭生靈塗炭,爭相避入函園,求保平安。如今,半數洛陽百姓,皆遷入函園安居。九阪懸樓,更聚攏宗室貴胄,洛陽高官三千戶。
  人心向背,何必多言。
  只需天時地利並人和。薊王輕車上洛,昭告天下。再續二百年煌煌天漢。三興可待。
  “生食漢祿,死為漢臣。”楊彪止淚長嘆:“老夫此生,終不負大漢。”
  虎牢關,中軍大堂。
  黃門令左豐,車駕入關。董卓領壹眾虎狼將士,披甲相迎。
  “見過少令。”董卓莽撞抱拳。
  “奴婢,拜見後將軍。”左豐神態自若。伴駕數帝,又為薊王親信。時至今日,左豐還有何所懼。
  見左豐面色不變,董卓這便收攏傲氣:“請堂內壹敘。”
  “後將軍請。”左豐頗知進退。
  待簇擁入內,左豐遂宣詔命:“著,後將軍兼領並州牧董卓,即刻回京,不得有誤。”
  “嘶……”董卓壹時驚疑不定:“敢問少令,有何要事,竟如此急迫。”莫非陛下已起殺心。
  左豐附耳言道:“陛下已覓得破敵良策。故欲將此功,授於後將軍也。”
  “哦?”董卓又驚又喜,半信半疑:“內中隱情,煩請少令細說壹二。”
  身陷大營,生死之間。左豐焉能不知深淺:“太尉罷黜,三公缺席。陛下欲拜後將軍為三公也。恐難服眾,故欲將討逆大功,暗授後將軍當面。如此,足可堵悠悠眾口。”
  此段話,半真半假。極為高妙。
  董卓壹時心癢難耐,這便低聲下氣,陪盡笑臉:“敢問少令,陛下有何良策,可破南陽之敵。”
  “且附耳過來。”左豐故弄玄虛。
  董卓不疑有他,急忙附耳。
  “太史令言……”左豐聲音漸消,然董卓卻越發張揚。
  待細細聽完,閉目後仰。少頃,斷喝壹聲:“來人,速請軍中巫祝。”
  “喏。”
  須臾,便有壹東羌女巫。披發跣足,蹦跳入堂。
  董卓和顏悅色:“敢問上師,《春秋感精符》知否?”
  “略知壹二。”
  “日黑則水淫溢,然否。”董卓悄聲問道。
  “然也。”女巫輕輕頷首:“將軍亦觀天象乎?”
  “天生異相,我豈能知。”董卓又問:“不知何處水溢。”
  “當在江漢之間,淮泗上下。”女巫脫口而出。
  “果真如此?”
  “千真萬確。”
  董卓不禁長出壹口濁氣:“天不負我。”
  左豐冷眼旁觀,心知事成矣。
  “有勞少令,速速回京。”董卓抱拳相邀。
  “後將軍請。”左豐諂媚壹笑。
  “請。”董卓闊步而出。車駕奔赴洛陽不提。
  薊王宮,瑞麟閣。
  得恩師六百裏手書。薊王遂命靈輝殿上,觀天閣女仙,入北宮閣相見。
  “《春秋感精符》乃何人所作?”待麻姑並上元入閣,劉備遂問。
  “未知其人。”麻姑答曰。
  “何以名之?”劉備未解書名。
  上元答曰:“其書雲:‘山川之精,上為星,各應其州域分野,分圖作精,神符驗也。’意謂,山川精氣,上為星辰,帝王上應列星,故君王得失,聲聞於天,天人相感,如合符契,故名之。”
  “可信否。”劉備再問。
  “或可壹信。”上元乃出西王母座下。法道精純。尤其房中術,不在麻姑之下。薊王食髓知味,寵溺有加。
  “日黑則水淫溢,可有此句。”劉備追問。太陽黑子與氣象的關系,劉備並不知曉。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壹言中,少帝決堤灌水。南陽盆地,圍三缺壹,必成死地。
  “正有此句。”二人異口同聲。
  “所應何處?”劉備又問。
  二人默契共生:“江淮之間。”
  “唉……”薊王壹聲長嘆。
  “夫君且寬心,大河如常,九梢無恙。”上元柔聲寬慰:“再者說來,國中支渠四通,枝津遍地。如脈絡縱橫,滋養千裏水田。縱有百年不遇之洪水,亦足可安然度過。”
  “為夫非慮薊國,乃慮江淮。”劉備暗道:“若發水患,南陽又當如何?”
  “南陽或壹片澤國。”麻姑已會其意。二帝相鬥正酣。若南陽突遭大水,壹片汪洋。水淹三軍,必敗無疑。
  劉備嘆道:“應劭《風俗通》有載:‘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又有霜霪,號為梅雨,沾衣服皆敗黦(yuè發黴)。’日黑水溢,可是因梅雨。”
  “夫君明見。”麻姑柔聲答曰。
  “若大水漫灌,千裏澤國。南陽百萬之眾,恐性命不保。”劉備眼中戾芒,壹閃而逝:“為夫當上表勸諫。陛下斷不可壹意孤行。”
  “如若不然,又當如何。”正是安貴人,有此壹問。
  “盡遣水軍,救萬民於水火。”劉備雖言盡於此,然意猶未盡。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