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13章 紅顏薄命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2

  “此話當真?!”陛下霍然站起。
  “回稟陛下,千真萬確。”河南尹何苗擲地有聲。話說在陛下面前,何苗還從未如此大聲。
  “好,好,好……”陛下忽淚流不止。好壹陣長籲短嘆後,又頹然坐地。暗自神傷,獨自拭淚。然卻仿佛卸下千鈞重擔。
  “陛下?”許久,何苗仰頭試問。
  “河南尹查案有功。為美人……昭雪。朕,心甚慰。”陛下掩面揮手:“且退下吧,來日當有重賞。”
  “臣,叩謝天恩!”何苗大喜過望。這便以頭觸地,再拜而出。
  出西邸。何苗不敢怠慢,又火速奔赴長秋宮、永樂宮、永安宮。逐壹通稟案情。
  長秋宮內。
  何後亦喜上眉梢:“二兄此事辦的利落。陛下當有重賞。”
  何苗搓手道:“不求錢貨,只求封侯。”
  “此事易耳。”何後微微壹笑:“二兄若能獨當壹面,假以時日,可舉為車騎將軍,封萬戶侯。”
  “臣,敢不效死!”何苗喜極,再以頭觸地。梆梆作響。
  “起來吧。”何後無奈搖頭:“大將軍創傷未愈,河南尹切莫步其後塵。”言指大將軍頭破血流。
  “臣,遵命!”何苗奮然起身,又諂媚壹笑。
  何後再追問:“人證物證皆在否?”
  “人贓並獲,鐵證如山。”何苗振聲答曰。
  “甚好,甚好。”何後亦長出壹口濁氣。本以為王美人之死,不出南北二宮。豈料竟另有兇手。
  當真是,皆大歡喜。
  “速去永樂、永安二宮通報。”事不宜遲,何後又叮囑道。
  “喏!”何苗再拜而出。曾幾何時,他朱苗何曾如此萬眾矚目。話說。做壹名權臣,個中滋味,似也很不錯啊……
  殖貨裏,輔漢大將軍府。
  薊王閉門謝客,安心靜養。前日,薊王披發送親,洛陽人盡皆知。若非陛下親臨,大將軍何進已滅門矣。
  有識之士,無不扼腕嘆息。
  薊王壹世英名,若無真憑實據,又豈會怒而殺人。
  且為王美人披喪,亦是義之所向。天下英傑,無不拍手稱快。愛恨分明,薊王乃真英雄。
  前後兩漢,四百年傳承有序。天下人心向漢。今漢以來,外戚專權,常欺淩幼主。天人共怒,四海激憤。麒麟降世,重振宗室。亦是蒼天有眼。劉備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創下赫赫威名,豈是大將軍何進能夠望背。
  正所謂“人心向背”。
  洛陽城風傳,何後罰銅壹億免罪。此舉,亦坐實王美人之死,何氏外戚難逃幹系。
  薊王極怒墜馬,乃至臥床不起。更惹無數嘆息。天下惜英雄,重英雄。足見壹斑。
  這日清晨,便有壹輛公車停在幕府門前。
  司隸校尉袁紹上門投帖,得入府相見。
  名帖,時下又叫“名刺”。材質多為竹木。若稱“貼”,則為縑帛。“刺”上除書:籍貫名字,還需續添官職、年齡等內容,專供拜見上官之用,名曰“爵裏刺”。此類官場專用帖,有其專門的書寫格式。需將內容在“刺”中央,寫成壹行,不得拆分,故也叫“長刺”。
  名刺,興起漢末。流行於六朝,尤以魏晉為盛。傳說,郭林宗為士林仰慕。遊歷洛陽時,路人慕名而來,投刺相交,常“載刺盈車”。南朝夏侯叔人,孝聞鄉裏,人爭與交,家中“積刺盈案”。甚至還有“投刺為好(嗜好)”者。南朝梁人何思澄,夜夜削木書刺,天明即駕車外出,投刺訪友。無論多晚,需將名刺投光,方能盡興而歸。日日如是。
  左伯紙名揚天下。薊國名帖,皆是紙質。尤其珍貴。
  舊友來訪。劉備命開中門。
  公車入府,門下督鄭泰,在廊下相迎。
  “拜見袁校尉。”鄭泰先執禮。
  “見過鄭公。”袁紹不敢托大。
  “主公已在前堂恭候。校尉請隨我來。”鄭泰側身相請。
  “請。”
  沿遊廊,穿叠石林木,踏白石鵝卵。抵前院中堂。劉備已立在階下相迎。
  袁紹上前見禮:“玄德。”
  劉備亦回禮:“本初。”
  “見玄德氣色紅潤,紹遂心安。”袁紹笑稱。
  “壹時激憤,怒而殺人。倒讓本初擔心了。”劉備對答。
  袁紹又道:“今日此來,便為消玄德之怒。”
  “哦?”劉備已醒悟:“可是已擒獲真兇。”
  “然也。”袁紹笑道。
  “且堂內敘話。”劉備伸手相邀。
  “請。”
  賓主落座。婢女送上香茗。
  飲茶潤喉。落杯後,袁紹這才言道:“玄德可知賜婚當夜,洛陽城中,乃出壹樁大案。”
  “金市胡姬酒肆,百余人飲鴆斃命。”劉備焉能不知。
  “正是如此。”袁紹嘆道:“翌日,我與河南尹,同探究竟。見地窖內,遍陳刀劍弓弩,還張貼許多伏擊草圖。便皆以為,賊人乃是要在玄德迎親途中,密謀行刺。卻不知為何,集體飲鴆斃命。”
  見袁紹面露愧色,劉備這便醒悟:“本初莫不以為,乃是我趁機將刺客壹網打盡。盡數毒殺。”
  “然也。”袁紹嘆了口氣:“不僅是我,便是陛下,亦如此想。更何況朝堂上下,文武百官。故金市大案,上報朝堂,遂無疾而終。乃至疏漏。”
  “毒殺王美人之真兇,莫非便在酒肆賊人之中。”
  “然也。”袁紹終於道破謎底:“趁太後上壽禮,毒殺王美人之人,便是金市胡姬酒肆庖人。”
  “庖人?”劉備壹楞,旋即醒悟:“胡餅。”
  袁紹欣然點頭:“正是用胡餅下毒。”
  劉備先前已想到。
  太後上壽禮時,陛下與文武百官,所飲所食皆無差。唯獨吃了那張專門為他烤制的胡餅。然陛下不僅自己食用,且還與何後、王美人分食。為何唯有王美人毒發身亡,陛下和皇後,卻皆安然無恙?
  袁紹從懷中取出壹香囊,解開視之:“玄德可識得此物。”
  劉備探身壹看,這便言道:“胡椒。”
  “正是胡椒。”相傳此物乃張騫自西域帶回。然卻未能將栽培方法壹同帶回。直到盛唐時,中原才始見種植。
  “陛下喜食胡椒與胡麻(芝麻)。然何後不喜。胡庖做餅時,不知分量,故而少放。陛下食之無味,便分與皇後及王美人。皇後不喜胡味,故只食少許,便棄在案邊。而王美人久隨陛下左右……”袁紹壹聲嘆息。
  “如此說來,兇手本想毒殺陛下。”劉備如何能想到,兇手竟是個胡人庖廚。在胡餅中下毒。卻誤打誤撞,毒殺了紅顏薄命的王美人。謎底揭開,直讓人哭笑不得,徒剩嘆息。
  袁紹輕輕點頭:“然也。”
  “胡庖因何行兇?”劉備再問。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