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33章 歸期已定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林慮山,正陽亭,草廬。
  劉備手書,已六百裏送達。得張寧相邀,董班、郭亮,二老縞素入堂。自黨魁獄中飲鴆而亡,歸葬林慮。二老便結廬墳前,寸步不離,守喪至今。
  “賢姪相喚,所為何事?”董班求問。
  “小弟手書在此,叔父自觀。”張寧將劉備手書轉呈二老。
  “可喜可賀。”二人看過,皆老懷甚慰。
  “家父常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張寧眸中罕有壹絲羞澀:“小弟兼督四州,又並遼東屬國。且年將而立,春秋鼎盛。待玄素術大成,天下定矣。”
  “天下棋局,勝負已分。”郭亮慨嘆。漢室三興,能親眼所見。此生無憾。
  “小弟後宮,日益繁盛。母親哺養諸王子公主,長姐兼顧朝堂,斷難兩全。此去,當為母親,長姐分憂。”張寧已有計較。
  “不知王上,以何禮聘之?”董班多問。二老視張寧,如己出。自當關懷備至。
  “王後之禮聘。”張寧答曰。
  “如此,甚好、甚好。”二老皆已淚目。
  張寧卻言道:“小弟寵愛,然我又豈能與長姐爭。貴人禮足以。”
  “此為,和睦家門之德行。”君有所賜,臣有所辭。夫婦亦如此。
  “二位叔父,若無異議,這便回書小弟。”言及此處,饒是太平聖女,刀頭舐血,生死見慣,亦難免心生波瀾。
  “善。”二老齊聲。
  張寧又道:“待守喪期滿,二位叔父,當隨我入薊國,以養天年。”
  “林慮便是我輩歸宿。”董班言道:“今河北皆為薊土,我輩當可無憂。賢姪勿念。”
  人各有誌,不可強求。歷經二次黨錮。殘余黨人能終老林泉,亦足慰平生。
  事不宜遲。張寧這便回書,表明心跡。
  靜待劉備遣人接回。
  循例,九九重陽後,擇吉日大婚。尚有半月之期,六禮足備。斷不會委屈。
  首陽縣,觀雲溫泉湯館。
  流連三日,薊王攜眾美,登雛鴉號,重返桃花浦水軍行營,駛入三足踆烏船腹。繼續揚帆北上。
  百裏海路,瞬息而至。
  薊王舉千裏鏡眺望海岸。遂見將作寺所立燈塔。
  位於海岸孤山之巔,扼無名水口,環抱壹處優良海灣。
  塔樓之上。琉璃照燈,已打燈語。指引三足踆烏入港。
  能令船宮靠岸,必是深水良港。
  待大匠師畢諶登船入殿。
  薊王笑問:“莫非,立城之處,便在此灣中。”
  “主公明見。”畢諶答曰:“此灣形似壺蘆(葫蘆),灣長水深,似鏡波平,四時不凍。可築港城。”明(朝)時稱“葫蘆套”,以狀似葫蘆而得名。港闊水深,夏避風浪,冬微結薄冰,為不凍良港。
  薊王欣然點頭:“如此,安昌三縣,皆可立也。”
  “求主公賜名。”
  “既形似壺蘆,可稱壺港。待擴港為城,稱蘆州(葫蘆島)。”薊王將“壺蘆”二字拆分,為城、港命名。國中有泉州縣,乃大港名城。今以蘆州名新城,足見薊王,寄予厚望。
  “喏。”畢諶拜服。知微見著。單從取名,便知薊王,神秀天成。
  如此,安昌郡三縣齊備:文成、首陽、蘆州。馬首山以東至海,遼西走廊,皆為薊國所有。
  《漢書·地理誌》遼西郡柳城縣:“馬首山在西南。”《左傳》:“宣子(趙盾)田於首山。”即此。
  前漢時,馬首山周遭,廣有數縣。今漢皆廢。後薊王收復失地,重開舊縣。重拾舊貌。又因薊國向海而興。故安昌郡下三縣,皆沿遼東灣,濱海而建。
  沿馬首山,順下白狼水,與臨渝縣相接。廣袤之地,足可立六縣。如前漢時文成縣舊址,狐蘇縣舊址,並碣石宮所在,皆可辟為壹縣。
  不急。待三縣人滿。自行分戶,必開新縣納之。遼西走廊,當如河西走廊。商賈漫道,絲路流金。
  過徒河縣,繞行遼東上灣,又過房縣。泊於大遼水口。大遼水系,枝津故瀆,尚未及疏通。三足踆烏,通行不暢。薊王換乘雛鴉號,逆入大遼水,又自渝口,斜驅渝水。
  “(渝水)又東南,流至房縣,註於(大)遼(水)”。小遼澤,便是此水,中途枝津散亂所淤。
  前遼東屬國下轄六縣,皆環抱此澤。小遼澤與遼東灣,灘塗相接,水體稍鹹鹵。自西北向東南,斜穿小遼澤之渝水,乃天然邊界。北岸可辟良田。南岸廣造牢城曬鹽。
  薊王先前已命有司,順下渝水,對岸築城。南北各置二縣。北縣圩田,南縣曬鹽。壹縣分置數城,然不過十城。
  都水署,已查清小遼澤中,渝水暗流。且築堤過半。只需河堤築畢。再支渠四通,圩田造堤,疏通澤中積水,便可擇址築城。
  薊王此來,乃為郡縣命名。
  都水令鐘演,正主持築堤。聞王駕至此,急忙登船來見。
  “拜見主公。”鐘演醉心都水築堤,十年如壹。久居高位,乃薊國宿臣。
  “仲常,免禮。”薊王含笑示意:“速坐。”
  “謝主公。”鐘演稱謝落座。
  “水情如何?”薊王先問。
  “只此壹脈,水情簡易。”鐘演答曰。
  “比督亢、雍奴何如?”薊王又問。
  “比督亢易,比雍奴更易。”鐘演又答。
  “何時可築畢。”薊王再問。
  “當在年內。”鐘演再答。
  “甚好。”只需河堤築畢,便可支渠四通,細分水網。圈定城址。
  薊王取將作寺所繪簡圖細觀。回憶兩岸水情,這便言道:“渝水兩岸四縣,可配上、下、陰陽,四字。”
  “請主公明示。”鐘演求問。
  “如上遼、下遼;渝陽、渝陰。”薊王言道。
  薊王乃取“交叉命名法”。自西而東:渝水北岸西縣稱“上遼”,東縣稱“渝陽”。渝水南岸西縣稱“渝陰”,東縣稱“下遼”。
  如此上下,陰、陽,皆可匹配。
  鐘演這便領會,又問道:“此郡又當何名。”
  薊王已有計較:“當效安昌郡名,取朝都、昌黎二郡名中壹字,相配。”
  “昌黎之‘昌’,已配安昌。當取‘黎’字。‘朝都’,當取何字相配?”鐘演再問。
  “朝(zhāo)黎。”薊王壹語中的。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