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86章 恩深似海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2

  除去薊國,薊王治下,皆種田大成。
  隴右六百萬民,五十余萬戶。今季得新谷,壹億萬千萬石。
  西域都護府百萬領民,十萬戶余,今季得新谷三千萬石。都護府自給自足,綽綽有余。還能反哺西域五十五國。隴上新麥,已源源不斷輸往關中大地。三輔京畿,乃是大河兩岸,數百萬民眾皆食隴右新糧。
  尤其隴右新谷,多半出自羌人牢城。令洛陽公卿刮目相看。先帝在時,薊王頗多顧忌。如今連扶二帝登基,薊王聲名蓋世,無人可及。為早日“撫羌戶,定人心”,遂上陳情表,將牢城田宅、車馬、牛羊,機關器,比照國民低價,售於羌戶。約定,田宅二項,共計六十萬大錢。然,首付不可低於三成。計十八萬錢。
  須知,除去刑期內無償勞動,羌戶每月足有二十日,可賺得日薪二百大錢。夫婦二人,壹年辛勞,可得九萬六千錢。十八萬錢,便是二年所得。事實上,壹年十萬錢,乃是羌戶最大得利。普通羌戶,每月不過十五日,夫婦二人,壹年可得七萬二千錢。所得皆存於貲庫,平日少量支取,充作家用。今悉數劃歸薊王,猶不足夠。
  如之奈何。
  無妨。貲庫無息貸款,可足額補缺。以剩下刑期計,所欠房貸每月分期償還。不影響生活。待期滿,再簽劵書,分十年還完尾款。
  允許流徙羌人,定居牢城,已是喜大普奔。田宅車馬,如此低價,欣喜若狂。再聞分期貸款,補足首期,喜極而泣。
  羌人歌以頌之:君恩抵海深,羌人永不忘;君義比天高,羌人以身報。
  關鍵是,隴右爛賬,壹筆勾銷。非但分文不欠,還足有盈余。足令幕府上下,卸下心頭大石。
  薊王威信天下,終歸未砸了金字招牌。天下有識之士之擔心,被薊王大筆壹揮,消弭於無形。隴右再無兵患。
  薊王公私分明。於公,羌胡皆是囚徒,刑期未滿,自歸幕府所轄。於私,鐘存慧妃,得先帝賜婚,乃西羌女王,非涼州隸屬。即便羌人刑期皆滿,就地轉為編戶,涼州牧亦無管轄權。羌人內遷,聯盟松散,存在可類比南匈奴王庭。部落內政自決,軍政從屬於護羌校尉。氐人亦如此這般,部落內政自決,軍政從屬於護氐校尉。小月氏胡等,自成屬國,如張掖屬國、居延屬國等,同樣內政自決,外事由各自屬國都尉都護。隴右將校,皆以薊王劉備,馬首是瞻。何必多言。
  隴右六百萬民中,漢人不過五十余萬。羌氐據多半。只需握有羌氐諸胡,隴右斷難飛出薊王掌心。如此壹來。隴右與西域連成壹體。便可經由長城內外,與薊國緊密相連。何太後曾言,薊王手握四州之地。便是指:西域、涼州、幽州、冀州。還有並州大半。若非董卓節外生枝,並州牧壹職,自不出薊王麾下。
  時至今日,大河以北,薊國影響力,毋庸置疑。各地郡縣港津,生產生活,正全面與薊國接軌。
  劉備不時竊想。河北之主會不會難逃覆滅命運。曹操雄踞大河之南,今已為兗州牧。麾下數萬人馬,足可以少勝多。當真,不好說啊……
  立冬之後,氣溫陡降。北國四季分明,壹夜白霜。
  趕在大河結凍,渤海冰封前。船商往來販賣薊國新谷,尤其繁忙。各地上計吏,早在太皇竇太後上壽禮前,便齊聚洛陽。鞠城兵亂,死傷慘重。創傷不急撫平,朝廷走馬觀燈,新帝被廢,少帝登基。今漢少帝何其多也,朝野皆見慣不怪。
  改元不必了。壹切如舊。待來年募得好時機,再改不遲。
  朝廷各方,爭權奪利,亂後撫恤,遲遲未能顧及。此亦為郡國免於上計,埋下禍根。
  黃門北寺獄。
  封谞再來宣詔:“嘗聞‘背主負恩,人臣首惡;大逆不道,王法必誅’。阿閣兵禍,難辭其咎。朕念爾等,入宮數十載,服侍桓靈二帝,薄有微功。且老將至也,故網開壹面:守先帝陵,了此殘生。”
  “老奴,遵命。”趙忠、張讓,涕淚下拜。
  封谞又道:“奉太皇(竇)太後口諭,撥亂反正,百廢待興。畢嵐、宋典,復職入宮。”
  “奴婢,叩謝天恩!”畢嵐、宋典喜極。
  “二位大人,且收拾行囊,即刻上路吧。”封谞命人打開監門枷鎖,為四人松綁。
  “多謝封常侍,活命之恩。”趙忠再拜。
  “想當初,妳我十二人,號‘十常侍’,稱雄南北二宮。今卻茍活於世。物是人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封某,恭送二位大人。”封谞此言,有感而發,頗為動情。
  “就此別過,後會無期。”張讓頭也不回,輕身出獄。
  “後會無期。”封谞恭送。
  張讓、趙忠,直入西邸。壹路皆有虎賁郎,仗劍監視,不時呵斥。二人豈敢怠慢,草草收拾行裝,檻車發往先帝陵山。獄中黨羽,悉數裝車,壹並往西北文陵。
  九死壹生,不知悔改。檻車剛出宮門,趙忠便問道:“太皇(董)太後‘網開壹面’,可是‘投鼠忌器’。”
  “然也。”張讓輕輕頷首。
  “為今之計,又當如何?”趙忠再問。
  “先入先帝陵山,再從長計議。”張讓模棱兩可。
  “聞先帝陵中宮人,半數已返西園。我等此去,難有出頭之日。”趙忠悲嘆。
  “去了再說。”張讓似胸有成竹:“只需結好董氏壹門,未必沒有出頭之機。”
  “妳我同生共死,何不明言?”趙忠忙問。
  張讓略作思量,這便言道:“且附耳上來。”
  趙忠不疑有他,連忙靠近。
  聞張讓耳語,趙忠瞠目結舌。許久,才顫聲驚道:“竟還有此等奇聞!”
  張讓切齒冷笑:“先前‘兄終弟及’,如今‘父死子繼’。少帝乃出何後,自幼長在史道人家中,與太皇董太後不親。然王美人貴子,卻自幼長於永樂宮中。乃太皇董太後親手撫育。董氏壹門,如何能坐視何氏壹支獨大,史侯坐享大位。”
  “此便是我等翻身之機。”趙忠心領神會。
  “‘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我等此次出宮,是福是禍,猶未可知也。”
  “只恨《子錢集簿》為薊王所得。不然洛陽貴胄,皆可收歸帳下。”趙忠搖頭嘆息。
  “《子錢集簿》茲事體大,我等無福消受。棄不足惜。”張讓目光閃爍:“卻不知,洛陽外宅窖藏銅錢,可還在否?”
  “不好!外宅地窖,乃畢嵐、宋典命人營造。只怕……兇多吉少。”余財壹朝散盡,趙忠心如刀割。
  “無妨。”略作思量,張讓又有定計。
  見他目光深沈,趙忠忙問:“計將安出?”
  “我等既‘入寶山,焉能空手而還’。”張讓陰毒壹笑。
  “嘶——”趙忠如何能不醒悟。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