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歷史軍事

炊煙四起,黃狗亂吠,順著夕陽的余暉,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呆坐在廊下的小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32章 七海雄心

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

2021-11-6 18:53

  皇後改嫁,非同小可。
  大漢開明之風,養開明之士。然涉及漢室並友邦。尤其乃我赫赫薊王。故國中上下,皆謹慎以待。雖說家大業大,肉爛在鍋裏。然添丁進口,終歸要分壹杯羹。更需謹防“壹只老鼠壞了壹鍋湯”。
  背後牽扯,利益攸關。各方博弈,可想而知。牽壹發而動全身。不可不察。
  正如薊國所興『大儒學』,『大幕府』,『大藩國』。與羅馬皇後的婚姻,被約定俗成,稱之為『大和親』。
  薊王應運而生,上根大器。所謂“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於是乎,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而壹氣泰”。博大精深是也。
  是故,泰卦九二爻解:“上下通泰,心誌相合,無所畏懼。”
  由淺入深,鞭辟入裏:唯有上下通泰,方能心誌相合,而後無所畏懼。
  薊王宮雖滿千人。然少府女官十去其三,侍禦姬十取其六。余下不足十分之壹,才是薊王妃嬪。
  比起洛陽十萬黃門,實不值壹提。
  畢竟千裏藩國,亦不比煌煌天漢。
  薊國上下,異口同聲。將婚儀,定為“和親之禮”。儀制先立,儀程隨之確立。各項準備,遂有條不絮,穩步推進。
  上表洛陽,少年天子自無有異議。薊王征討七海雄心,時人已盡知矣。
  尤其對洛陽天子而言。薊王虎視於外,內顧無瑕,何其幸也。《平樂會盟》,再到秦漢和親。壹脈相承。西征雄心,人盡皆知。
  先約兄弟之邦,又結秦晉之好。薊王兵發西陸,為大秦皇後,征討不臣。理所應當。
  少帝欣欣然,取僥外山川地形圖。詢問僥外諸國,風土民情。也算忙裏偷閑。
  漢使甘英,率領使團壹行從龜茲出發,西行至疏勒,越蔥嶺,經大宛、大月氏至安息都城和櫝城(番兜城),後歷阿蠻、斯賓、於羅,抵條支。終至安息西界,西海沿岸(波斯灣)。海西,便是大秦。欲渡,為安息船人詐言所阻,遂罷西行。
  薊王早將沿途路線,打探壹清二楚。更有甚者,薊王南北包抄,水陸並進。沿所辟港津珠串,掠海艦隊,直抵西海沿岸,羅馬邊墻行省。
  或許,比起陸上萬裏征程。揚帆七海,將薊國科技優勢,最大程度放大。遠比穿越貴霜、安息,兩大帝國容易。
  時下,橫行西海的槳帆船,在薊國橫海大艦面前,根本不值壹提。單從承載,便可壹窺大小。三百槳手,為西陸水軍主力。五百槳手,屬於旗艦規模。然即便無薊國將作寺技藝加成,史上東吳所造飛雲、蓋海二樓船,皆可乘三千兵卒。十倍於西陸水軍。
  足見大漢造船技藝之強悍。
  比起短兵相接的陸軍。水軍更顯技術優勢。
  滅海賊王壹戰。海賊被困狹窄水道,叫囂白刃接舷戰。實愚不可及。白刃戰的前提,是接舷。顧名思義,接舷便是船舷相連。換言之,兩艘船尺寸相差無幾,船舷並無絕對高差。
  然薊國大舡,通高七丈二尺五寸。須知,城墻亦不過高三、四丈。
  仰望巨艦,井底之蛙,如何接舷。
  更有甚者,堅船利炮,鐵壁鏵嘴。借水運之便,日行千裏。既是水上塢堡,又自帶輜重糧草。更有船醫、百工,從旁協助。
  諸多便利,言之不盡。
  自揮師南下。劉備越發傾向於水陸並進。
  不斷督造良港,馴化僥外野人。直至西海。如此,船隊掠海而來,可獲足量補給。亦無懼糧道被斷。
  試想,如何斷海上糧道?
  唯有攻滅沿途港津。
  然就時下西陸攻城術而言。如何能破薊國機關楯墻,破甲強弩。
  更加水軍往來,源源不斷,輸送兵士輜重。“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僥外諸國,有心無力。再者說來,荒洲無人問津。先占先得。僥外諸國,輕啟戰端,攻伐漢家城池,自尋死路也。
  沿途所設,殑伽港、稽羅港、西頓港、東遜港、象林港、呂宋港。
  由殑伽港西行,可達黃支國。此處,亦是《厄立特利亞航海記(紅海環航記)》提到的著名商港波杜克(Podouke)。繞行已程不國(斯裏蘭卡),順下身毒,可直入西海。
  若以泉州港為起點,這條直通羅馬邊墻的海上絲路,薊王已辟過半。
  開年後,薊王二十又七。尚不及而立。薊王早有言在先。而立之年,開造掠海大舡。待諸子長成,諸港規模初具。揚帆萬裏,辟海外封國。焚盡蠻荒,薪火相傳。
  來得及。
  二宮太皇俱在。薊王與秦後和親,無需少帝親臨。且少帝心牽南陽戰局,亦無暇他顧。(大)秦(大)漢和親。事關國運。斷不可等閑視之。
  故大和親之儀制,儀程,皆由儒宗鄭玄,並薊國大儒聯手操辦。當極盡隆禮重法之能事。斷不會令國人失望。
  饒是如此。薊王仍秘在渤海灣區,操練萬艘民船。時刻預備南陽大水。
  樓桑,陸城侯府。
  中書仆射荀采,往來樓桑並臨鄉。通傳和親細節。
  自與薊王訂立和親之禮。羅馬皇後魯琪拉,聲名遠揚。便是域外諸國,亦經由居延外道商賈,悉知詳情。曾親赴西海,拯救魯琪拉的安息王子,亦不遠萬裏,遣使來賀。引沿線諸國,紛紛效仿。
  時人遣詞造句,皆有大文章。域外,多指西域之外。僥外,多指嶺南之外。並各有引申。
  再加九九重陽,太妃欽定姻親同聚。凡薊王親家,皆請來相聚。故和親典禮,亦定在九月。
  話說,薊王和親,始於高車副伏羅氏。有感於此,薊王詔命,加號高車副伏羅妃、烏桓妃等,“閼氏”。王妃公孫氏,號“大閼氏”。
  薊王和合之舉,不言自喻。東胡各部,紛紛遣使來賀。
  入鄉隨俗。薊王此舉,盡收東胡人心。尤其漠北都護府,各部皆奉命行事。無有忤逆。
  正如我家陳丞相,四百年前行漢匈和親。四百年後,匈奴歸附,漠北無王庭。
  壹言蔽之。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加法還是減法,因地制宜,因時化育。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