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孤獨麥客

歷史軍事

“哚!”壹枝羽箭破空飛來,釘在盧懷忠高舉著的牛皮圓盾上。
箭矢的力量很大,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六章 新風俗

晚唐浮生 by 孤獨麥客

2024-6-22 09:55

  離開太原府之後,壹路北上,經忻州、代州、蔚州、媯州,壹路抵達北平府。
  忻、代本來就是河東腹地,倒沒什麽,還是老樣子。但蔚州、媯州以及隔壁的雲州,則大不壹樣。
  簡而言之,雁門關之外的州縣,因為近三十年來的拉鋸戰,人口已經下降到了壹個非常可憐的程度。朝廷不得不發關中、關北甚至河南的曹、宋、汴、滑四州少地百姓移民,充實當地戶口。
  而這麽壹番操作之後,當地順眼多了,不再是千村萬落生荊杞的荒蕪模樣——多富裕談不上,但確實足夠安定,人均資源也多。
  這壹日,在蔚州興唐縣外的村莊內,趙匡明、姚洎二人暫避風雪。
  “杖翁是關西人?”趙匡明接過壹碗羊湯,連連道謝。
  “靈州鹽池縣的。那地方沒什麽地,只適合養馬。”老人坐了下來,用緬懷的神色說道:“鹽池縣其實不錯,就是地少啊。我家不在鐵柱泉,不然就不走了。”
  “可是缺水?”趙匡明喝了壹碗羊湯,贊不絕口。
  “缺。”老人點了點頭,道:“聖人治靈夏那會,修了不少陂池,但還是缺水。沒有水,再多的地也只能放在那裏,無法開墾。也就養點牲畜了,甚至牲畜都養不多。”
  “蔚州不也缺水麽?”趙匡明問道。
  “比鹽池縣好。”老人說道:“冬天的雪都比那邊大,天暖後化凍,正好春耕。妳看看外間的牧草就知道了,都是草場,但草場也不壹樣哩,分三六九等的。”
  趙匡明回憶了壹下。確實,蔚州的牧草長得還是挺茂盛的,但似乎沒法與汝州廣成澤相提並論。那裏氣候更溫和,有山林,有湖泊,有草原,有溫泉,怪不得自漢以來,天子都在那邊修行宮,檢閱騎軍部隊,確實好啊。
  但河南那種地方,種糧食有更高的收益,不可能變成牧場的。廣成澤至今沒法擴大,且面臨著草場縮減、開辟耕地的威脅,與陰山壹帶大不壹樣。
  “杖翁這碗羊肉湯不錯。冬日天寒,喝上壹碗,渾身舒坦。”趙匡明喝完羊肉湯後,示意了壹下,隨從摸出半緡錢,放在案上。
  “用不著這麽多。”老人推辭道。
  “壹會還得買點熟肉呢,收下吧。”趙匡明笑道。
  聽他這麽說,老人才收下,又囑咐正在院中殺羊的兒子,挑幾塊好肉蒸煮。
  趙匡明饒有興致地看著他們忙活。
  杖翁有三個兒子,長子是府兵,被征發戍守牛皮關去了。
  次子在刮羊皮,三子在殺羊。
  他們的動作很熟練。羊兒脖子上有個尖刀捅出的傷口,鐵鉤從傷口內穿入,鉤住整個脖頸,懸掛在木梁上。
  老人次子用尖刀小心翼翼地刮著羊皮,發出沙沙的聲響。這會已近尾聲,羊皮被完整地揭了下來,置於壹旁。
  沒了皮的羊懸掛在那裏,隨風輕輕搖晃。壹身材健碩的婦人走了過來,將羊從鉤子上取下,然後放在壹旁的砧板上,用刀斧切割。
  “嘭嘭!”健婦的動作很穩、很準,也很有力。如果被征發打仗的話,至少可以站在城墻上拿斧子砍人。
  “嘩嘩!”屋檐下另外壹位婦人就要秀氣多了。
  她正在腌制羊肉。
  這是從關北帶來的習慣。自從三茬輪作制大興後,深秋時節,家家戶戶都會殺掉壹部分牲畜,腌制鹹肉。
  肉大部分拿到市場上售賣,小部分自己留著吃。
  這種行為是廣泛性的,幾乎整縣、整鄉、整村地這麽做,已經有風俗的雛形了——再過幾十年、百余年,肯定就是正兒八經的風俗了。
  腌肉也是需要成本的。除了粗鹽之外,似乎還添加了壹些香料,這讓趙匡明看著有些稀奇。
  江陵府那邊牲畜比較少,腌制時也不怎麽放香料,因此他覺得很新鮮。
  “這裏的鹽沒有胡落鹽池的青鹽好。”見趙匡明盯著,婦人也不覺得害羞,落落大方地說道:“聽聞是北邊草原池子裏撈出來的,不太好。要說最好的鹽,還得是豐州印鹽,那可是貢品哩。聖人有福氣,打小就吃印鹽。就是到了現在,聖人天天都要吃豐州白面做的蒸餅,蘸著印鹽吃。”
  “妳怎知道?”趙匡明笑問道。
  “四裏八鄉都這麽說,那還能假?”婦人理所當然地說道。
  “四裏八鄉都是哪裏人?”
  “靈州的、宥州的、夏州的都有,不過還是綏州人最多。”
  趙匡明啞然失笑。
  “這是香料麽?”他問道。
  “胡椒,可以去去腥氣。”婦人訝異地問道:“官人不知道此物?”
  “知道。”趙匡明笑道:“昔年元載大肆斂財,驕縱無比。後被唐代宗賜死,抄家之後,搜出珊瑚數十株、鐘乳五百兩、胡椒八百石。”
  “元載是誰?”婦人問道:“怎麽屯了那麽多胡椒?”
  “唐代宗時的宰相。”
  “怪不得唐亡,這元載也太不曉事了。胡椒又不貴,去坊市裏買不就是了?”婦人感嘆道。
  “胡椒不貴?”趙匡明感覺自己的認知被顛覆了:“西域胡商遠道運來,貴得很。妳可知胡椒產於天竺?”
  “啊?”婦人張大了嘴巴,驚訝不已。
  “胡椒以前是很貴,現在沒那麽貴了。”老人走了過來,說道:“官人有所不知,這些胡椒都是從密州、海州運來的。”
  “杖翁有見識,連海州、密州都知道。”趙匡明哈哈壹笑,問道:“莫非是大食胡商浮海運來?”
  老人有些不太確定,含糊地說道:“或許是吧。不過,聽我家大郎的同袍說,運到咱們這裏來的胡椒,至少三壹之數,產自安南。”
  趙匡明又被狠狠地震驚了壹下。
  他好讀書,知道前唐之時,胡椒多從陸路,由粟特、波斯胡商的駝隊轉運而來。如果大食胡商用海船運來密州,那個量確實不是駝隊可以比的。
  其實他曾經想過,如果把胡椒價格打下來,會不會有更多的人買,進而賺更多的錢呢?他仔細推演了壹番,發現可能性極大。
  只可惜,甚少有人這麽做。
  胡椒這東西,唐初還被人當做藥材使用,價格昂貴。後來胡商發現中原需要這種東西,於是多運了壹些過來,價格慢慢降低,漸漸被人當在調味料使用。時至今日,胡椒的價格已經下降很多了,只有唐初時幾分之壹,但依然不是普通人可以消費得起的。
  可眼前見到的事情顛覆了他的認知。壹個府兵家庭在腌肉時,居然大量使用胡椒,難道最近又降價了?
  “安南何時產胡椒了?”趙匡明有些不解。
  “這卻不知了。我家大郎也是聽別人這麽說而已。”老人說道:“不過誰又說得準呢?安南也是朝廷治下吧?若能廣種胡椒,興許是大好事呢。以前不覺得,現在發現,離了胡椒,這肉就沒法吃了。”
  “為何?”
  “不用胡椒,味道太腥、太臭,賣都賣不上價。便是自己人吃,也覺得膈應。”老人說道。
  “以前沒胡椒時怎麽辦的?”
  “有些草根比較辣,勉強合用。”
  “比之胡椒如何?”
  “不好比,不好比。”老人笑了,說道:“反正咱家也用得起胡椒,何必再去找辣根呢?”
  “衙內。”姚洎走了過來,低聲說道:“安南確實產胡椒了,幾年前才有的事。去歲在洛陽碰到靜海軍進奏院的人,說那邊種胡椒的人越來越多,似乎是朝廷下令的。但安南胡椒也是大食胡商轉運過來的,他們船多,熟悉海況,航海本事高,船也好,因此在見到北地對胡椒的需求壹年比壹年大之後,便大批量采買安南胡椒,運至海州、密州、登州等地售賣,獲利頗豐。”
  “如果——”趙匡明轉過頭來,看著姚洎,說道:“如果北地家家戶戶都買胡椒,那該是多大的買賣?財帛動人心啊,什麽買賣最賺錢?不是珊瑚、珍珠、玉石之類的稀罕貨,而是人人都要用的大路貨。”
  “確實是個好買賣!”姚洎也嘆道:“若經營得法,富可敵國不可成問題。”
  他看得出來,執行了三茬輪作制的北方民戶,每年都有大量老弱牲畜需要宰殺。甚至於,當行情好時,健壯的牲畜也不是不能殺。
  壹家壹戶可能沒什麽,也就壹兩頭牛、二十多只羊的數量,但壹千戶、壹萬戶乃至十萬戶呢?這是什麽概念?如果都用胡椒來腌肉去異味,那得是壹個多大的市場?不敢想象。
  “有那麽多胡椒嗎?”趙匡明喃喃自語道:“難道要把安南的地全種上胡椒?可能嗎?”
  趙匡明、姚洎並不知道,歷史上15世紀的葡萄牙鄉村,每到深秋,家家戶戶開始宰殺牲畜,腌制肉類。因為有濃重的異味,因此需要香料來壓壹壓,作為三大香料(胡椒、肉豆蔻皮、丁香)中最便宜的壹種,胡椒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威尼斯、熱那亞商人在其中賺得盆滿缽滿——他們從土耳其人手裏拿貨,土耳其人又通過阿拉伯海商從印度采買。
  但當有壹天土耳其人實施貿易禁運的時候,香料、絲綢全他娘地斷了,逼得葡萄牙人自己出海尋找香料。發展到後面,葡萄牙自然而然成了第壹個殖民帝國。
  如今大夏北方的農業生產模式是很奇特的。
  羊毛促進了毛紡織業的興盛,毛布這種東西現在已經開始在長江流域流行了。人家雖然在南方,但冬天是真的陰冷,對毛布的需求不比北方人少。
  奶制品行業也得到了極大發展,奶粉已經成了軍中制式幹糧之壹,軍官們都說好,因為極大減輕了後勤壓力。
  然後便是肉類了。三茬輪作制下,以六十畝地為例,至少可以養二十頭牛。如果不養牛,可以養三百只以上的羊。牛羊都是有壽命的,每年都有老死、病死或意外死的,宰殺量極大。而大規模的宰殺壹般在深秋開始,受限於加工水平,肉的異味很重,最好有香料遮蓋,這不就憑空創造出了壹個巨大的市場麽?
  當然,前提是把香料價格打下來。這就需要大面積種植以及相對較為發達的海運行業了,因為胡椒這種東西,冷的地方種不了啊。
  “我懷疑聖人在二十多年前就預見到了今日。”趙匡明嘆道:“安南那破地方,即便老百姓犁地都犁出火星子了,能種得了那麽多胡椒嗎?他們願意嗎?”
  “在斧鉞面前,沒有什麽是不願意的。”姚洎也連連感嘆:“只要老百姓需要這種東西,有錢賺,有大錢賺,那麽就攔不住。安南諸州,或許壹輩子要給北人種胡椒了,不種還不行。”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