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

青史尽成灰

历史军事

  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没有把酒问青天,没有清明上河图……   一个倒霉的写手,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1047章 行省制

大宋将门 by 青史尽成灰

2018-6-12 22:13

  在成功收拾了倭国之后,狗牙儿小朋友的确是懈怠了,妄自尊大了……从他弄了一堆倭女就看得出来。
  这小子未必真的喜欢,但是他知道老爹肯定不喜欢,所以他就鬼使神差干了……怎么样,有点叛逆少年的味道吧!
  王宁安很了解儿子的秉性,他没有拆穿,甚至陪着小家伙演戏,让小家伙膨胀起来,然后再找机会敲打。王宁安没法把儿子摔得很惨,但是却能先捧得很高,这样摔下来,效果还是差不多的。
  正巧冒出了文及甫,给了王宁安最好的机会。
  瞧瞧,狗牙儿立刻就坐不住了。
  老爹老了,王家就指着他了,万一他不行了,斗不过文及甫,斗不过其他人……那帮仇人冲着王家下手,老爹怎么办,娘亲怎么办,弟弟怎么办,妹妹怎么办?
  狗牙儿少爷还是很有责任感的,他向赵曙请令,讨了三千人马,立即乘坐火车,前往西域……王宁安一点不担心儿子,西域的班子还是他留下来的。
  赵宗景,可以算是狗牙儿的准岳父了,能欺负他吗?
  还有王宁宣,那是狗牙儿的三叔。
  至于西域都护慕容轻尘,那是王宁安很器重的武将,狗牙儿小时候还跟他学过骑马射箭……如此配置,王宁安实在是担心不起来。
  至于完颜盈歌的大金国,仅仅算得上潜在的威胁吧!
  王宁安给完颜盈歌送去了命令,让他追击契丹残余势力。
  完颜盈歌也点头了,答应派遣三万人马出击,不过希望大宋提供一些粮草支援……王宁安权衡之后,答应给他20万石粮食,前提是必须他亲自领兵。
  双方书信往来几个回合,完颜盈歌点头了。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大宋的实力,如果条件允许,他也想向西发展,和大宋硬碰硬,实在是活得不耐烦了。
  赵曙有些失落,他提着五万禁军前来,本以为会有一场大战,结果却连一枪都没放,契丹的残余逃走了,女真人也基本听话,环顾四周,颇有种高手寂寞之感。
  可是很快赵曙就高兴不起来了。
  进入了治平六年,连续春旱,草原缺水,有些部落的马匹牲畜都渴死了,数十万人缺粮,从北方还有蛮族南下,抢掠杀戮……放在以往,这些都是契丹应付的,如今却都落到了大宋的头上。
  家大业大是非多!
  赵曙终于感到了棘手。
  这么大的土地,这么多的部落,这么复杂的情况……到底该怎么办?
  同样的问题,不止一次提出了。
  “朕觉得应该拿出一个办法来!”
  赵曙对着王宁安和文彦博,凝重说道。
  文及甫的出色表现,给老文长脸了。
  虽然赵曙没有给他什么职位,但是仅凭着平章军国重事的官衔,老文就能参与朝臣讨论,毕竟眼下儒州的重臣,也就两位了!
  文彦博看了看王宁安,见他低着头不说话,老文就明白,头三出没好戏,这是让自己打头阵!
  “陛下,眼下我们治理新得到的疆土,大体有三种办法……其一,就像西域那样,设置都护,统管军务,镇守地方;其二,则是派遣总督,其三,就是西夏,清理之后,直接并入大宋。”
  他顿了顿,“老臣以为,这三样,貌似都不适合辽东。”
  赵曙道:“说的仔细些。”
  “西域设置都护,是为了应付塞尔柱的雄兵铁骑,辽东没有强大的压力,设置总督,辽东的面积又太大了,似乎权柄过重!至于直接并入……老臣以为云州或许可以,其他地方就不成了。”
  道理不用说,大家也都明白。
  西夏之所以在文彦博折腾一番之后,就能并入大宋,那是因为银州、夏州、洪州、龙州、庆州,甘州,凉州……这些地方,曾经就是中原的属地,早就建立过州县,只不过是被西夏抢走了,现在正式回归大宋,物归原主而已。
  但是辽东,还有茫茫草原,面积和大宋差不多,但是人口却只有200万,有些地方,走十几天都未必能看到一个人。
  要是仿照大宋的模式,设置州县,配属官吏,绝对是行不通!
  分析了情况之后,文彦博道:“陛下,老臣以为上述的办法,都是临时之策……我大宋要开疆拓土,就必须把疆土管理好……容老臣说句过分的话,应该调整地方官制和行政区划!”
  此话一出,就连王宁安都是一愣。
  他几乎忘了,老文除了脸皮厚之外,还是颇有才略的老牌宰执,看问题颇有见地。
  稍微看一看大宋的地图,你就会发现,原来的大宋境内,情况高度一致……比如人口稠密,农耕为主,几乎都是汉人。
  在这样相对简单的疆域内,设立州府军县,上面再设立路,分割全国的行政区域,是很合适的。
  但是一旦疆域扩大之后,增加了地广人稀的西域,增加了以游牧为主的辽东……气候不一样,人不一样,经济结构不一样,人口密度也不一样……再要套既有的模式,只会作茧自缚。
  文彦博继续道:“陛下,燕王主持中枢,已经调整了官制,只是两京调整了,地方却没有调整,老臣以为,这次或许是机会,要从上往下,一起整顿……不知道燕王意下如何?”
  问到了自己,王宁安淡淡一笑。
  “宽夫兄就是见解高明,的确如此……可直接调整也未必合适,不如先找一块试点,如果可行,再推向全国!”
  试点?
  在哪里?
  三个人的心中几乎同时涌起了两个字:辽东!
  没错,就是契丹的故地。
  耶律浚跑了,完颜盈歌也被调去追击,偌大的土地,几乎是空白一片,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可以放心大胆,实验新的模式,不正是最好的试点吗!
  “辽东是很好的选择。”赵曙道:“可新的管理体系,要怎么配备?师父可有想法?”
  王宁安沉吟了一下,道:“陛下,臣以为京城的官职就非常完备,可以效仿京城,再安排一套。”
  赵曙大惑不解,“师父,如此一来,岂不是互相冲突吗?”
  “不会的,只要把地方的级别降一格也就是了!”
  王宁安自信十足道。
  赵曙还是迷糊,可文彦博敏捷,他听到了。
  “燕王的意思是要被州府以上的一级配置齐全,能够自行运作,既能负责一方的庶政,又能保证朝廷的掌控?”
  王宁安伸出了大拇指,“文相公高见!”
  “那,应该怎么称呼呢?”
  王宁安又道:“中枢的政事堂称为中书门下,不管中书还是门下,都是三省之一,在朝叫省,在外就叫行省,文相公以为如何?”
  “行省,行省……行在京外之省……可以,陛下,老臣以为可以!”文彦博立刻表示赞同。
  有了名称,下面就是配属官员……首先,行省要有长官,称为平章事。
  但是在品级上,君臣出现了意见相左的情况。
  历代都有个毛病,就是喜欢以小制大,方便控制,比如明代的大学士只有正五品,通常要加公孤师少,才能统领百官,而巡抚最低才正四品,却能凌驾从二品的布政使之上,更别说那些芝麻绿豆大,却能量无穷的给事中和巡按御史了。
  大宋也有这么毛病,比如好好的三高官官,基本都是虚衔,而使用同平章事来充作宰相。
  王宁安之前调整过中枢官职,改成了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可是在品级上,尚书左仆射仅仅是从二品,为了体现宰相的威严,必须要加昭文馆大学士,或者加三公之衔才能名正言顺。
  以往只有一个政事堂,也没什么疑问。
  但是现在要有行省,问题就出来了。
  自古以来,中华五千年礼仪之邦,最讲究等级规矩,要是连礼数都乱了,又如何让人信服。
  “陛下,老臣以为,是不是能给行省的平章事,加上龙图阁学士,或者翰林学士的衔,作为区分……”
  赵曙想了想,用力摇头,“不成,上一次改制,就强调要权责对等,现在调整之后,要增设许多行省,还是乱七八糟,岂不是没有规矩了?”
  “那,那可就要调整品级了!”文彦博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心中窃喜,改制就意味着机会,没准他老人家能捞点什么好处呢!
  赵曙沉吟了一阵子,“师父,把宰相升为正一品,副相为从一品,六部尚书为正二品,行省平章事,位同六部尚书,具是正二品,师父以为如何?”
  王宁安颔首,“陛下的安排极为妥当,只是眼下先在辽东设立行省,暂时不必全面调整,等机会成熟,再公布出来。”
  “嗯,就按师父的意思办!”赵曙又道:“那行省之下,还要设立哪些官职?”
  王宁安道:“陛下,臣以为应当设立两个平章事,一正一副,总揽行省事宜,同时,设一布政使,辅佐平章事,在布政使之下,设立六厅,对应中枢六部……同时设立巡抚,负责监督所有官员……”
  王宁安滔滔不断,显然,他早就下过功夫,把历代的行省制度杂糅在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的赵曙连连点头,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谁是第一任辽东行省的平章事……
  作为老牌宰相,又担任过西夏总督,文彦博觉得自己非常适合担任第一任的平章事,就差直接毛遂自荐了。
  赵曙也把目光转向了老文,“文卿!”
  两个字出口,文彦博浑身都颤抖了。
  果然落到了自己的头上,苍天保佑,祖坟冒青烟啊!
  文彦博勉强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躬身道:“老臣在!”
  赵曙笑了笑,“辽东行省的事情朕准备……交给……师父处理!”
  噗!
  老文直接吐血了,不带这么大喘气的,你让王宁安办理,干嘛先叫我,你丫的也跟王宁安学坏了!
  要不是忌惮皇帝的身份,老文能直接扑上去,把赵曙给掐死了。
  赵曙还恍若未觉,丝毫没有理会文彦博受伤的心灵。
  “是这样的,朕准备统兵远征……眼下朝廷财税不足,急需补充财源,师父主持行省的事务,文卿老骥伏枥,替朕想一想,怎么能弄到军费,朕相信文卿的能力,一定不会让朕失望的!”
  这下子老文终于明白了,敢情是让他敛财啊!
  王宁安强忍着笑,徒弟总算是知人善任了,虽然王宁安也善于敛财,但是他这个人脸皮太薄,有时候就是下不去手,关键还是要看文彦博的!
  “陛下,臣以为文相公经验丰富,老诚谋国,他绝不会推脱的。”王宁安先替老文接下来了,“只是陛下要授予相应的权力才行,臣以为辽东、渤海、倭国、高丽,这四处都应该交给文相公处置,臣相信要不了几年,一定会府库丰盈的。”
  王宁安冲着文彦博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宽夫兄,你行的!”
  文彦博将一口老血咽下去,眼珠转了转,他也清楚了,自己在赵曙那里,早就人不人鬼不鬼了,再也别想拿到什么好活儿,也就剩下这种费力不讨好的。
  但话又说回来,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与其老死林泉,不如折腾一个天翻地覆。而且一下子四国的财政都落到自己手里,权力不比大宋的户部尚书差啊!
  干了!
  文彦博沉吟一下,就躬身道:“老臣愿意为陛下排忧解难,只是老臣手里无兵无权,怕是难以完成使命,有负圣人之托。”
  “不会的。”王宁安立刻道:“我辽东行省一定全力配合文相公,至于渤海的狄相公,倭国的张相公,还有高丽的宋相公,都会遵照宽夫兄的指令……这么说,只要是合理的命令,我们都会照办!”
  文彦博点了点头,“那就有劳王爷了。”
  ……
  他们谈完之后,赵曙又留了一个月,等到完颜盈歌三万大军全数出动,赵曙也就放了心,他果断带兵,向西域进发。
  万里远征,哪怕是汉唐盛世,也充满了危险。
  只是眼下的大宋修成了铁路,一半的距离走铁路,10天就能到达,剩下一半有直道,最多一个月……而且大宋的装备基本上进入了火器时代。
  大炮猛轰,排队枪毙……只要是后勤不断,大军就什么都不用怕!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不是战争,而是一边倒的屠杀。
  决定战胜胜负也不是赵曙和他的禁军,而是后方的王宁安,和文相公!
  “宽夫兄,圣人嘱托,千斤重担,咱们也别浪费功夫了,赶快拿出一些方略吧!”王宁安笑呵呵道。
  文彦博满心不高兴,“王二郎,陛下让老夫负责四国的财税,按理说,你这个平章事,应该位列老夫之下吧?”
  王宁安笑了,“行啊,你只要能弄来钱,我听你的!”
  他这话明显是糊弄人的,朝廷已经派遣了陈希亮作为右平章事,升任云州知府蔡京为布政使,张筠作为巡抚。
  这三个人都是王宁安的心腹,老文一个也指挥不动,更别说那些驻军,还有那么多的部落了……说到底,老文就是个出主意的人,究竟能不能用,还要看王宁安的心情!
  老文很郁闷,但是也无可奈何。
  “咱们开门见山吧,论起弄钱,老夫有十八般本事,你要什么样的只管说!”
  王宁安放声大笑,“宽夫兄,论起正道直行,发展经济,你未必比得上我……陛下用你,自然是要那些歪门邪道了!怎么样,半年之内,能弄到1000万吗?”
  “哈哈哈,姓王的,你也太小觑老夫了,弄不来3000万,我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你磕头当徒弟!”
  文彦博是信心十足,“要想赚钱,从衣食住行下手,是最方便不过……草原上最需要的东西无非是盐、茶、铁、布这四样,我说的可对?”
  “嗯,能否说的仔细一点?”
  “当然,首先是盐,草原有盐湖,按理说吃盐不难,朝廷就需要宣布将盐湖收归户厅,然后高价出售食盐,且严禁私盐!”
  王宁安沉吟了一下,“这条可行,不过这招汉武帝的时候就用过,也太老套了吧!”
  文彦博撇了撇嘴,“别管老套不老套,有用就行……接下来是茶,同样,要严查私茶,只准朝廷贩卖,其余铁器和布匹,都比照办理……这四项落实下去,半年之内,只能能赚1000万!”
  王宁安不满道:“宽夫兄,你不能光算赚的钱,为了落实,要稽查私盐,私茶,还要防备各部落闹事,其中有一半的钱,要用来支付军费,还有官吏的俸禄开支,最多只有500万贯,你还要努力才行!”
  老文气得握紧了拳头,很快他又松开了手,抛出了另外一个大杀器。
  “这一条就是针对渤海和倭国等地,以后这些地方的印刷品,包括报纸、书刊、契据、执照、文凭、入场券等均需加贴印花税票,税额自5文到200元不等,违者罚款或鞭刑……对了,还有这些地方,投资大宋股市和债市,均需要缴纳交易税和所得税……这一项,应该能拿到不少钱吧?”
  印花税!
  王宁安眼前一亮,的确是好办法。
  “宽夫兄,还有什么招数吗?”王宁安也好奇起来,迫切想要从文彦博的脑袋里,掏出一些宝贝。
  文相公老神在在,过了好一会儿,才幽幽道:“老夫听说有人在倭国种植桑树了?”
  “嗯,的确如此,现在迁去倭国的百姓,多数是东南的人,养蚕缫丝是祖传的本事。”王宁安惊道:“宽夫兄,你不会要对这些人下手吧?”
  “难道不成吗?”文彦博道:“王爷,你应该立刻下令,要求所有养蚕户,产的生丝,必须出售给大宋作坊,而他们的市面上,只能出售大宋产的丝绸!”
  前面提到过,为了填补亏空,提高大宋百姓的福利,已经颁布了航海法令,要求这些地方不能和大宋之外的国家贸易,也不能绕过大宋进行互相贸易。
  老文更是出了一个主意,“更应该严禁各国从事海外贸易,也不准他们拥有多帆船只,只有大宋的船队,才有资格从事海外贸易和捕捞,倭人只能充当水手,给大宋船队打工……”
  老文越说越高兴,林林总总,讲了十几条之多,哪一项都是杀伤力十足,王宁安听的是目瞪口呆,不寒而栗。
  这老家伙真是黑,简直黑透了……也难怪他在西夏搜刮了几年,就把西夏弄得赤地千里。
  照他这个思路下去,要不了几年,倭国啊,高丽啊,渤海啊,都要完蛋……可话又说回来,他们不完蛋,就要大宋完蛋……要对外用兵,又要发展工业,那么大的钱坑,不想办法掠夺,怎么弥补?
  见王宁安若有所思,老文继续说道:“王爷,老夫以为,当务之急,还是要颁布命令,规定这些地方,必须使用大宋的货币,限期兑换!”
  “等等!”
  王宁安是真的听不下去了,怪叫道:“我说宽夫兄,你难道还想弄出来一个云州之乱吗?”
  “哈哈哈,弄出乱子有什么不好!不乱不治啊!”
  “那也不能遍地烽火!”王宁安沉吟了一下,“这样吧,我们公布一个金银法案。”
  “王爷的意思是?”
  “比如在倭国,一银元能兑换1两白银,如果大宋提高收购价格,1两白银能兑换1.4银元,宽夫兄,你觉得倭国的商人会怎么办?”
  文彦博眨了眨眼睛,没好气道:“还能怎么办,自然是跑到大宋,兑换银元……只是这个兑换比例,似乎赚不到什么啊?”
  王宁安笑了,“宽夫兄,你想想,如果倭国白银严重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百业萧条,大宋是不是能趁势收购,再狠狠赚一笔!”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