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盛唐夜唱

聖者晨雷

歷史軍事

  這是最好的時代,無與倫比的輝煌和榮耀,為後人留下了“唐人”的名字。   這是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273章 營田副使勸農司

盛唐夜唱 by 聖者晨雷

2018-7-25 15:11

  “安東號”是葉暢的船塢造的第二代海船,與前兩艘相比,不僅載量更大,速度上也有壹些提升,葉暢記得起的、這個時代能夠實現的造海船技藝,幾乎全部都用到了這艘船上。故此,從東牟到旅順,五百裏的航程,只是兩天時間便到了。
  中間在王昌齡所不知名的壹座小島上拋錨停泊,王昌齡註意到這島上在建壹個簡單的碼頭,聽聞也是安東商會所為,準備在此設壹燈塔,派人值守於此。
  船進入旅順口的時候,恰好看到兩艘海船壹前壹後出海,前壹艘的樣式與“安東”號相類,另壹艘則是普通的大唐制海船。
  “哈哈,那傻魚當真是不知死活!”見到這壹幕,正在給王昌齡介紹旅順情形的葉安忍不住笑了起來。
  “葉禦侮說的傻魚?”
  “後邊這艘船,跟關我們的船想要去尋傲來國的。”葉安忍俊不禁:“玻璃的厚利,誘來不少人物啊。”
  “原來是為了玻璃,那是自然,我遠在江寧,也聽聞有江寧商人去長安求購,願以千金換壹套玻璃器皿的!”
  葉安嘿嘿笑了壹下,身為葉暢手下心腹,他是少數知道玻璃真相的人之壹。不過他不會與王昌齡提這事,只是指著那前後兩艘船:“這壹路來,王公可是乘過我們的船了,知道我們船與那種舊船的最大區別吧?”
  “快,穩。”
  “正是,那船想要追著我們的船發現哪兒是傲來國,豈不是烏龜追戰馬?”
  王昌齡微微笑了笑,卻沒有附和。
  “這往北的,就是都裏了,如今都已經破敗,沒有多少人住了。”葉安指著北面又道:“只有些高句麗人、扶余人和新羅人還住在此處,他們頑固不肯歸化,便只能自生自滅。”
  “哦……只是人心不足,我看過葉司馬的邊策,他就說了,四夷嫉我華夏之富庶,會起掠奪殺人之心,這些異族在此,若也起這等心思為亂當如何是好?”
  “怎麽不是,今年三月的時候,十壹郎去了長安,這些遺孽當中膽子大的便要起來鬧事,串連了數處……卻不知十壹郎離開時早有交待,只等著他們。當日好壹頓殺,砍了百十顆腦袋,又令壹千余人服勞刑,倒是多了些只用管飯的囚貨!”
  葉安說起這個時是殺氣騰騰,同時又帶著壹種傲氣,王昌齡是在邊塞打過轉的,為這氣勢所染,手拍船舷,大聲道:“當如是耳,漢兒當如是耳!”
  “十壹郎也是這樣說的,蠻夷尚不如漢人之中的小人,小人畏威而不懷德,蠻夷則是先畏威而後懷德,欲令其從,先令其服!”
  旅順港還只是初建,比起東牟港好不到哪兒去,但是辟出來的空地,可以看出葉暢對以後規劃的野心。隨著船靠岸,葉安突然“咦”了壹聲,神情有些嚴肅起來。
  “怎麽了?”
  “碼頭上的情形有些不對勁,似乎出什麽事了。”葉安說道,然後又笑了:“不過王公不必擔憂,我們如今兵精糧足,沒有什麽可以攔住我們的了!”
  話雖如此,葉安登上陸地之後,還是拉住壹人問道:“出什麽事了,竟然掛出了乙級戒備的旗幟?”
  “契丹人打過來了,已至建安城!”
  葉安壹聽,不驚反喜:“終於來了,早就說他們要來,都等了大半年,現在才到!”
  “契丹人?”旁邊的王昌齡卻驚了壹下:“他們怎麽來了?”
  “安祿山擋不住他們,他們自然就沖到遼東來了!”葉安提到安祿山時甚是鄙夷:“不過年初之時就聽說他們擊敗了平盧軍,壹部兩萬余人進入了新城州,當時便開始戒備,結果他們在蓋牟州打著轉兒,壹直沒有南下。”
  葉安答得很粗略,事關軍略,哪怕葉暢很尊敬王昌齡,但在未得授權之前,葉安不敢將之告知。
  王昌齡也沒有細問,又問另壹個問題:“方才所說的乙級戒備,又是怎麽回事?”
  “妳瞧那面旗幟沒有?”葉安指著飄在上空的壹面橙色的旗幟。
  那旗在風中招展,如桔子壹般,旗幟上繡著壹個乙字,看到這,王昌齡恍然大悟:“那必然還有甲級、丙級了?”
  “對,若是藍色旗幟,表示平安無事;若是黃色旗幟,便是丙級,各級官吏便需在自己職位上,不得遊逛休沐;若是桔色旗幟,便是乙級,所有人員都取消休沐回職待命;若是紅色旗幟,則是緊急戒備,實行街禁,暫停壹切娛樂。若是三面紅色旗幟,乃是十萬火急,全體平民都需至各自所謂折沖府報到,領取武器、任務了。”
  說到這,葉安見王昌齡有些緊張,便笑道:“王公勿憂,十萬火急的三面紅旗,還從來沒有出現過,便是紅旗,也沒有見過——只有賊人攻到旅順這邊來,才會出三面紅旗。賊虜現在尚在建安城,建安城的高句麗人正擋著他們,咱們這邊,也就是戰備罷了。”
  “也不知契丹有多少人。”
  “這個過會兒十壹郎自會告訴王公。”葉安笑道:“請王公隨我來。”
  穿過通往港口的水泥路,葉安將王昌齡引到了壹幢屋子前。這是幢兩層樓的建築,類似於壹座四合院,既是如今旅順的政治中心,也是葉暢的居所。
  上了二樓,便聽得腳步聲,然後葉暢就出現在王昌齡面前。
  “方才聽說王公來了,正待出來相迎!”葉暢笑道:“王公莫要怪罪我怠慢了啊!”
  王昌齡壹邊遜謝,壹邊打量著葉暢。與上次在洛陽見面相比,葉暢最大的變化就是留起了淡淡的胡須,除此之外,倒是精幹壹如過往。在他身上,沒有因為身份地位變化帶來的傲氣。
  旁邊的岑參也與王昌齡見過禮,葉暢把著王昌齡手臂,將他請進了自己的衙署:“簡陋之處,還請王公莫怪。”
  王昌齡看了看四周,這衙署不大,擺設很簡單,幾張書桌椅子罷了。但是四周極為亮堂,墻上刷的石灰甚為均勻,而地面的水泥也顯得極幹凈。
  “這便是葉司馬之衙署?”王昌齡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裏如何審案?”
  “審案之處,正在隔壁,不過壹般案子,不必我審,自有張兄代勞。”
  “張鎬?”
  “正是,我這邊行事,頗與中原不同,人員不備,故此有不周之處。”葉暢笑道。
  審判權壹直是地方官手中的壹項重要權力,而審判權與行政權集中在地方官手中,必然導致地方官無人可制。故此,葉暢在積利州略有變動,審判權目前由張鎬行使,但是終審權卻在他自己手中。
  不過張鎬並非葉暢心目中最理解的法官人選,現在因為手中人手不足,壹時充當罷了。
  “葉司馬行事,總是別出心裁……”王昌齡隨口說了壹句,也不知是贊還是諷。
  他有些猶豫,落入葉暢眼中,葉暢笑道:“王公有什麽話只管說,在這裏,言事無忌。”
  “那麽……我想知道,葉司馬與李相公關系究竟如何。”王昌齡盯著葉暢道。
  他雖然決心來助葉暢,實現自己平生抱負,但是還有壹件事情困擾著他,便是葉暢與李林甫的關系。雖然岑參去信中再三說明,葉暢並非真正的李林甫黨,只是李林甫故意利用他罷了,但王昌齡還想從葉暢口中,得到他的親口證實。
  葉暢有些驚訝:“我與李相公關系……王公既問起,那我也如實回答。我原是賀公薦與李適之,李適之不用,反由其子辱我。後我奉聖命於隴右軍前效力,皇甫惟明於軍中欲害我不成,反致監軍使邊令誠死,李林甫得知此事,便欲用我反制皇甫惟明,而我亦不得不尋求自保,此乃我與李林甫關系之初。”
  王昌齡聽得這裏默然無語:傳言誤人,此又其壹也。
  “後來李邕貪我家當,欲奪我船,故此我又借李林甫之後除之,而李林甫亦借我之手,除心腹之患。”葉暢又道:“如今我來遼東,朝中無人,謗詬日進,不得不結好李林甫,以求奧援。我只想著海外求仙,只是不忍遼東沃土,盡為膻腥所染,故此收復積利州之地,行我當日與諸公談話時所提邊策。”
  “王公問葉司馬與李林甫關系,卻是何意?”岑參見氣氛有些緊張,便問道。
  “老夫與故相張九齡善,張九齡為李林甫詬陷去職,老夫頗有不平之語,故此被貶出長安,流落嶺南。”王昌齡沈聲道:“此乃舊事,妳二人可能並不知曉。”
  “原來如此!”葉暢與岑參對望了壹眼,終於明白為何王昌齡為何會猶豫了,他與李林甫原來還有這等過節!
  如今在天下人眼中,葉暢是不折不扣的李林甫壹黨,王昌齡若不是在江寧實在呆得憋屈,絕對不會來為葉暢效力。
  “王公,我說實話,無論王公來與不來,短時間內,我都必須與李林甫保持合作關系,有時必須為其所用。”葉暢向王昌齡行禮:“還請王公見諒。”
  王昌齡有些苦澀地道:“不敢,不敢,得君誠意,某願效力……只是不知君欲老夫為何事?”
  “積利州營田副使。”葉暢道:“此為朝廷所授官職,不過我們自己在這有壹衙門,名為勸農司,正需壹司事。”
  “勸農司?”
  “正是,主管農政,農為國本,無農不穩,勸農撫民,盡在此司。”
  用王昌齡為勸農司司事,葉暢是經過思慮之後的,王昌齡畢竟年齡較大,年過半百之人不可能讓他隨軍前去充當幕僚,而他的性格又不適合與同僚相處,倒是這個勸農司,能發揮他從底層走上來的所長。
  王昌齡自不會為勸農司乃管庶務而非清要之職難過,他更關心的是勸農司具體要做什麽事情。聽得他發問之後,葉暢便解釋道:“積利州農事,盡歸勸農司所管。永業田之分配、糧種之培育推廣、糧食之收購囤儲、農具之改良創新、禽畜之牧養……”
  他壹連說了壹堆事務,王昌齡原有些嚴肅的面容卻漸漸帶了笑:葉暢說得越細致,證明他對這些事務也就越關註,甚至很有可能在自己來之前,這些事情是葉暢本人在管轄。
  說完這些之後,葉暢補充道:“如今秋收已結束,勸農司要做的事情,除去方才所說之外,還有二事。壹是乘此時節興修水利,築壩蓄水開挖溝渠以備水旱;二是為來年耕種做規劃準備……特別是推廣棉花與培育水稻。”
  “水稻?棉花?”王昌齡大奇。
  “我來遼東已壹年有余,遼東氣候,種壹季水稻並無問題。”葉暢笑道:“只是水稻所需要水、地,何種水稻適宜遼東,這些都需要摸索,故此勸農司在秋冬之季,都要把來年試種水稻之事準備好。至於棉花,我與岑兄身上之衣,盡為棉布所織,今年棉花,亦將收取,我吩咐人帶王公看過棉花采摘、脫籽、紡紗織布的全過程,王公便知,此物遠勝於麻了。”
  對王昌齡來說,這些事情,可比他在江寧丞位置上受夾生氣要有趣得多,他少年時在家漁耕,對於這些原本就不陌生,此時知道它們將是自己今後的工作,更是生出幾分親切感來。
  “還有王公薪俸,薪俸有兩份,壹份是按照朝廷體制發放的,另壹份則由遼東總管府支應。”葉暢笑道:“王公乃君子,羞提阿堵物,可是我卻不能讓王公只幹活不吃飯……朝廷體制這壹塊我動不得,但遼東總管府這壹塊,比照我領取吧。”
  “這可我與張兄都要高了……”岑參半真半假地羨慕道:“王公,當置酒宴請我等以為賀!”
  王昌齡不知道比照葉暢領取是個什麽數字,岑參見他有些莫名其妙,便伸出三根手指:“月入三百貫,三年便有萬貫家財了!”
  這個數字讓王昌齡壹驚:怎麽積利州發薪俸完全是按錢折算,而不是糧與布帛?
  他還待再問,恰恰此時,匆匆的腳步聲傳來,王昌齡向那邊望去,只見壹個渾身鐵甲的漢子雄赳赳而來:“司馬,全軍已準備完畢,請下令!”
  葉暢向王昌齡告了聲罪,然後回頭對岑參道:“岑兄,妳就先接待壹下王公,我先失陪。”
  見葉暢匆匆而去,王昌齡還是沒有忍住,向岑參問道:“這是?”
  “要打仗了!”岑參答道。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