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壹臣

青史盡成灰

歷史軍事

在塵土飛揚的大路上,壹大壹小兩個孩子,緩慢前行。 他們的旁邊是空曠的原野,只有寥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

大明第壹臣 by 青史盡成灰

2022-12-9 22:30

  朱元璋瞧著張希孟替朱英討要好處的架勢,心頭好笑……此刻的張先生,才更像是壹個崢嶸的年輕人。
  想來自己當初也是好運氣,撿來了壹個好兒子,又撿來了壹個輔國大才!
  “先生,要圍獵張定邊這頭猛虎,咱怕徐達還不行,妳和咱壹起去吧。順便看看那小子,他守城好幾天,看看他嚇尿沒有?”
  張希孟心中壹動,去看看朱英?
  不行,絕對不行!
  我要是去了,這小子還不上天?
  他偷了這麽多年的俸祿,氣得自己肝疼……等他去了雲南,就讓他加倍償還……雲南可是個好地方,不光有吃不完菌子,還有銅礦,務必要讓那小子好好孝敬自己,每年送個幾百萬兩。
  讓妳偷我的,咱要妳萬倍償還!
  張希孟咬牙切齒,像個奸商。
  “主公,對付張定邊,臣就不摻和了……其實臣還有壹個更緊要的所在要去。”
  朱元璋壹怔,“先生要去哪兒?”
  “去臣的戰場!”張希孟意味深長道。
  ……
  張希孟騎著壹頭小毛驢,在壹隊護衛的簇擁之下,從江州南下,直奔五老峰南麓,在那裏有壹座天下第壹的書院,名叫白鹿洞書院。
  理學鴻儒朱熹曾經在這裏講學。
  心學的開創者,陸九淵也在這裏講學過。
  壹座書院,兼具理學心學,左右華夏數百年文脈,這是何等成就!
  而張希孟這個新進崛起的張夫子,要想取代理學,自成壹家,最需要征服的就是白鹿洞書院!
  朱元璋身為君主,放眼萬裏河山,總想著並吞四海,囊括八荒,恨不得把天下的疆土,都寫上壹個大大的朱字。
  但是和朱元璋不同,張希孟是另外壹條路,他鼓搗的東西,是要取代理學,引領千年大勢,主導華夏重興。
  他的格局大著呢!
  所以別人擊敗了陳友諒,想的是地盤,想的是人口,兵馬錢糧……唯獨他的目光放在了所有人都忽略的書院之上。
  “朱熹啊朱熹,不要怪我來挖祖墳,搶妳的基業,斷妳的文脈了。”
  隨著張希孟前來的除了護衛之外,還有孫炎,葉琛,另外高啟,徐賁,還有幾個年輕人,也都身在其中。
  他們倒是不知道張希孟的打算,只是覺得張相果然是文人,這天下第壹書院,久負盛名,大凡文人,誰能不仰望那些先賢人物,能沾壹沾文氣,也是好的。
  大家夥走得很歡樂,張希孟騎著驢,突然問道:“妳們誰能說說,江西文脈悠長,白鹿洞書院,天下聞名……到底是因為什麽?”
  眾人遲疑,這個問題,不是理所當然嗎?
  過了好壹會兒,高啟才試著道:“張相,白鹿洞書院面向鄱陽湖,背靠五老峰,匯聚天下文脈,江西自古以來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張希孟呵呵道:“聽君壹席,如聽壹席話啊!”
  “多謝……”高啟後面的話沒說出來,他意識到了不對,英俊的小白臉瞬間通紅,其他幾個人看著也忍不住發笑,吃癟了吧?
  高啟憋了半晌,只能躬身道:“請張相賜教。”
  張希孟壹笑,“其實問這話,也是想和妳們說說我最近的心得體會。畢竟要在朱子講道的地方,沒有壹點不壹樣的東西,著實是不敢面對先賢前輩,怕是被人嘲笑啊!”
  張希孟眉宇之間透著壹股子傲然的氣息,眾人微微恍然,難怪張希孟要過來,他是來砸場子的。
  按理說張希孟批評宋儒,抨擊理學,推翻綱常的事情幹得多了。但是張希孟所闡發的東西,還是欠缺完整的體系,缺少壹個立論基礎。
  這也不能怪張希孟,儒家從仁義王道出發,經過兩千年的豐富闡發,已經形成了壹整套嚴密的體系,內容非常豐富完備。
  相比之下,張希孟將天理粗暴解釋為均田,劃分三個千年,又讓趙構跪拜,顛覆君臣綱常……這些東西雖然十分有力,但也僅僅是沖擊儒家體系,敗壞理學根基。
  問題是破壞夠多了,要拿什麽取代呢?
  該如何建立新的體系呢?
  似乎還沒有眉目,大家夥也沒有期待這麽高,畢竟上面的那些東西,已經很讓人驚嘆了,張希孟又不是像某個寫手壹樣高產,怎麽肯能持續穩定輸出呢?
  但似乎情況有些不同,張希孟真的打算弄出點新東西來!
  “張相,我們都洗耳恭聽啊!”
  張希孟壹笑,“學問可不是光聽就夠了,必須要有討論才行,我給妳們說的東西,務必要回溯歷史,要拿事實去驗證,經得起考驗,才能說服大多數人。如果僅僅是我自說自話,那就未免自欺欺人了。”
  幾句話交代,話鋒壹轉,張希孟突然道:“我記得孟浩然有壹首詩,是贈給張丞相的,如今我也姓張,位居右相,如果有人也給我寫這麽壹首詩,妳們說我會怎麽樣?”
  這壹次高啟不說話了,徐賁倒是開口道:“孟浩然也算是詩才蓋世,以張相愛才之心,必定會重用的。”
  “錯!”張希孟斷然道:“我才不會用這種狂生!”
  徐賁壹怔,下意識道:“張相,孟浩然仕途困頓,不媚俗世,算不得狂生啊!”
  “算不得?不狂妄怎麽寫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合著讓這麽個大才子,高坐端居,無事可做,就是我們這些掌權人的恥辱嗎?我們都是瞎子,不識人才,不辯賢愚,以至於野有遺賢,宰相之過是吧?”
  徐賁愕然,這兩句是這個意思嗎?
  孫炎在壹旁道:“管他孟浩然是什麽意思,反正我相信兩個張丞相,保證都是這麽想的!”
  他這壹句話,引得大家都是壹陣大笑。
  高啟好奇道:“張相,莫非妳要說孟浩然不識好歹?”
  張希孟笑道:“我跟妳們說壹個拎不清的糊塗文人幹什麽?很有意思嗎?我要說的是張丞相,我的同行,是他開啟了江西的繁榮!”
  眾人都大為驚訝,這是什麽道理?
  足足過了好壹會兒,葉琛才緩緩道:“張相,妳說可是鑿開梅嶺關?”
  張希孟點頭,“說得就是這件事。”
  梅嶺又名大庾嶺,正好在江西和廣東之間,壹道關山,隔開兩地,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經濟文化圈。
  張九齡曾經幾次翻越梅嶺,他深感道路艱難,翻山越嶺,十分不便。因此張九齡上書唐玄宗,最終促成了鑿開梅嶺,修建了壹條寬闊的官道。
  時人形容坦坦而方五軌,闐闐而走四通。
  試想壹下,在唐朝的時候,有壹條可以並行五駕馬車的官道,該是何等壯觀?
  四面八方,大庾嶺南北的商人,都走這條路。
  瞬間就商賈繁榮,貨物往來不絕。
  如果僅僅是壹條商道也就罷了,等人們匯聚過來的時候,突然發現在梅嶺的南方,就是北江航道,沿著水域向下,就能到達廣州。
  而梅嶺以北,竟然是贛江流域。
  從贛江出發,經過鄱陽湖,進入長江,隨後走運河,直達京城重地。
  也就是說,這條商路,貫穿南北,溝通了海運,河運,漕運……距離之遠,輻射之廣,簡直難以形容。
  而且鄱陽湖流域,人口眾多,物產豐富,長江上下遊的物資,也會匯聚過來,然後壹起轉運北方。
  壹條商路,造就了江西經濟的騰飛。
  只不過這條路在唐朝還沒來得及發揮作用,就因為安史之亂,天下分崩離析,戰火連綿,壹直到了五代十國,人們朝不保夕,商業被壓制到了最低點。
  直到北宋立國,總算迎來了難得的太平歲月,商人往來,貨物匯聚。
  江西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兩宋年間,雖然江浙和巴蜀都是頂繁華的區域,但是江西異軍突起,卻是進步最快的。
  商賈雲集,財富匯聚,有了物質基礎,江西各地,書院遍布,人才輩出。
  這壹點只要稍微查查史料就知道了,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晏幾道、黃庭堅、朱熹、陸九淵、楊萬裏、姜夔、文天祥……這些光輝燦爛,金光閃閃的名字,悉數出自江西。
  而這種繁榮,壹直延續到了元朝,就在紅巾起義的前幾年,全國人口統計,江西的人口數量近壹千四百萬,達到了壹個驚人駭目的地步!
  要知道整個元朝也沒有壹億人啊!
  經濟繁榮,人口眾多,帶來了文化昌盛,學說層出不窮。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理學大行其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並非文脈氣運,造就了讀書人,而是紮紮實實的財富……是糧食生產,是商貿往來……他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的時候,想來也是要吃米糧的,妳們說是不是?”
  眾人齊齊壹怔,敏銳如高啟似乎已經明白了張希孟要說什麽!
  不管是孔孟的仁政王道,還是天人感應,或者朱熹的天理人欲……其實這都脫不開道德決定論的範疇。
  只要妳是個好人,行王道,施仁政,修身齊家,保證能治國平天下……這在後世人看來,似乎是笑話壹般的說法,卻是長久以來,統治文人思維的真理。
  但是張希孟卻說,妳們講反了,是因為物質財富,是商貿交流,造就了文化繁榮。
  果然是來砸場子的,這下子有好戲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