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吳霸春秋

迷惘的小羊羔

歷史軍事

公元前513年,吳國,五湖(太湖)。
千帆競走,波濤滾滾!
在煙波浩渺的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034章 君權天授也

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

2024-1-7 21:25

  “哈哈哈哈!笑話!”
  尹喜的話音壹落,曾參就毫不留情的嘲笑道:“尹子,妳左壹口得道成仙,右壹口長生不死!”
  “妳與南榮大人為陛下煉制長生不老藥這麽多年,可有成功?未見成功也!”
  “由此可見,妳分明是滿嘴胡言亂語,是在欺詐陛下,妳敢當何罪?”
  聞言,尹喜也沒有惱怒,不過隨著曾參的開腔,瞬間就引爆了朝堂之上,道家大臣與儒家大臣之間的爭鬥,火藥味兒很是濃郁。
  尹喜淡淡的瞥了壹眼曾參,道:“曾大人,得道成仙是需要莫大機緣的。”
  “老夫等人多年來,的確未能替陛下煉制出長生不老藥,卻也煉制出了駐顏丹、九轉金丹等等靈丹妙藥,使陛下的身體機能維持如故,不見老態。”
  “這妳又怎麽說?”
  “我道家之人,凡是淡泊名利者,盡皆延年益壽,福澤深厚,這妳又作何解釋?”
  “還是說,曾大人妳不相信世上有神靈存在?”
  “妳……”
  曾參壹時間無從辯駁。
  畢竟,萬物有靈,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參怎麽敢否定神靈的存在?
  而曾參的父親曾點則是沖著尹喜反唇相譏道:“尹子,子不語怪力亂神。”
  “世上的確有神祇存在。然,妳我都是凡夫俗子,所以都無從可觀。”
  “尹子妳所謂‘得道就可成仙’,恕我不敢茍同。”
  “汝師老子可謂是聖人了,連他都沒有得道成仙,這天下又有誰可以得道成仙?”
  聞言,尹喜瞇著眼睛道:“曾子,家師之所以未能飛升,只因機緣未到。”
  “古代軒轅黃帝騎著黃龍白日飛升,成仙而去,這妳能否認嗎?”
  “傳說而已。”
  曾參搖了搖頭道:“尹子,得道成仙,這的確是世人夢寐以求的事情。然,千萬人中,都不壹定能有壹人真正的得道飛升。”
  “好了。”
  眼看著曾參、尹喜等人越說越離譜,扯到了“飛升”的事情上,慶忌不得不出聲打斷了他們的話頭。
  “二三子,朕是讓爾等來議事,而非是爭論的。”
  “儒家也好,道家也罷,兩家之學說對於我大吳之國教,皆有可取之處。”
  “孰優孰劣,未能高下立判也。太子,妳說說看,自己對此有何看法?”
  慶忌把目光放在了太子恒的身上。
  作為大吳的儲君,太子恒也必須要在這種事情上,發表出他自己的意見。
  太子恒沈吟片刻後,便起身回答道:“父皇,儒學教化之功,道學所不能及也。”
  “大道之要,至論之極。我大吳皇帝陛下,應為‘萬事之統’!”
  “仁、義、禮、智、信是五種恒久不變的道,這是王者應培養整飭的。”
  “兒臣以為,這五種道能培養整飭好,就能得到天的保佑,鬼神也來贊助他接受祭祀,恩德就會普及到國外,擴大到壹切生命。”
  “太子殿下所言極是!”
  看見太子恒站在自己這壹邊,曾參立馬站了出來,向太子恒行了壹禮之後,又朝著慶忌進言道:“陛下,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
  “人之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行體化天數而成!”
  “儒教信奉的神就是‘天’,‘天’在凡世間的代言就是天子,也就是皇帝陛下!”
  “君權天授也!”
  “……”
  慶忌看著這般激動的曾參,心中是壹陣的無語。
  君權天授嗎?
  要是按照曾參的說法,皇帝是儒教的教皇,手握神權,主管天下的教徒與教會。
  朝廷是整個大吳的總教會,每個家庭則是小教會,每個家庭的家長就是教會的主教或者牧師,每個吳人便是儒教的教徒……
  這讓慶忌不由得想起了歷史上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所作所為。
  儒學、儒家、儒教其實是有所不同的。
  儒學作為壹種學說,儒家作為壹個階層,儒教作為壹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儒,術士之稱。
  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實際上是春秋時從巫、史、祝、蔔中分化出來的,且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術士。
  這就是為什麽歷史上有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說法了,其實坑的是術士,而非純粹的“儒生”。
  就跟道家與道教有所不同壹樣。
  道家與道教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
  道家以“道”為最高範疇,主張尊道貴德,效法自然,以清凈無為法則治國修身和處理鬼神信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被稱作道家。
  至於道教,則是壹種宗教實體。
  實際上儒教不能代表華夏傳統的思想學派,它只是以神道設教……
  “曾大人所言,要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立儒教,恕我不敢茍同。”
  列禦寇站了出來,反駁了曾參的壹番說辭。
  “儒學可以治國,可以治家,可以治民,卻不能以宗教的形式治天下!”
  “何以也?以我的看法,儒學神道設教,以神祇教育萬民,合於天理,卻不合常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我曾遊歷南亞次大陸多年,那裏的人信奉的是婆羅門教、佛教等宗教,大行其道。上至貴族,下到奴隸,都有自己的信仰。”
  “若以儒學為基礎理論,以儒教為我大吳之國教,再傳播出去,教化天下,根本不現實。”
  聞言,曾參皺了皺眉頭,問道:“不知道列子有何高見?”
  “高見不敢說,我只是在實事求是。”
  列禦寇緩聲道:“儒家之學說,賴於文化之盛也。”
  “我大吳有國子監、郡學、縣學、鄉學,所以讀書人不可計數,儒學大興。然,沒有機會讀書的人更多。”
  “連作為天朝上國的大吳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諸藩王國治下的那些化外之民?”
  “就算立儒教為國教,也是收效甚微,在諸藩王國毫無基礎,這不是讓陛下事與願違嗎?”
  此言壹出,偌大的朝堂之上,頓時靜默下來。
  壹片鴉雀無聲。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