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中原混戰
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
2024-1-7 21:24
對於範蠡為慶忌所分析的中原戰局,以及晉國內部不穩的情況,在座的的吳國君臣,都不禁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吳國是可以作壁上觀的。
因為,這壹場中原混戰,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
作為穿越者的慶忌,又怎麽不知道這壹段歷史?
這本是趙氏與邯鄲氏,大宗與小宗間產生的壹場家族內訌,卻以此為導火索引發了六卿之間為爭權奪利的壹場晉國全國性內戰。
期間齊國、鄭國,甚至周天子也乘著晉國六卿內戰之際,參與其中,協助範氏、中行氏,圖謀晉國。
晉趙簡子(趙鞅)經過八年奮戰,才得以平定此次內亂。
八年!
算到現在,起碼還有六年之久,這壹場中原混戰,晉國內戰才會落下帷幕。
袖手旁觀,似乎對吳國的好處更大。
“父王,兒臣以為,禦史大夫所言極是。”
公子恒跟著起身,朝著慶忌作揖道:“為今之計,我吳國要做的,應該是趁著晉國內亂,中原混戰之際,穩固國內,且大發戰爭財。”
“我吳國囤積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軍需輜重,趁著這個時候,可以向中原混戰的各方兜售出去,以此來賺得盆滿缽滿。”
聞言,還不等慶忌說話,孫武、伯噽、伍子胥等大臣,便都紛紛表示贊同。
這些年來,吳國壹直在迅速的崛起,國力蒸蒸日上。
從壹開始,吳國的目標是吞並楚國,完成南方的大壹統,最後才是謀定中原,稱霸天下。
但,這樣的野心,這樣的抱負,豈能輕易實現?
吳國擴張的腳步過快,根基不穩,即便是在滅楚之戰前,吳國消停了整整三四年之久,卻還是無法讓自己的大後方完全穩固下來。
在孫武、伍子胥、範蠡等人看來,這個時候的吳國,應該穩固自己的大後方,趁著中原諸侯混戰之際,兜售大量的武器裝備,軍需輜重,大發戰爭財!
有的時候,哪怕是慶忌,都不得不妥協於現實。
雄心壯誌?
那也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實力!
萬壹,在慶忌率軍,北上參戰,逐鹿中原的時候,後院起火,狼煙四起,如之奈何?
難道要落得跟歷史上吳王夫差壹樣,身死國滅的下場嗎?
不,情況不會嚴重到那種程度。
最壞的結果,只是各地發動叛亂,讓吳國自顧不暇而已。
好在,慶忌知道這壹場中原混戰會持續數年之久,吳國有利可圖,也不必急於壹時的參與其中。
這樣反而會落了下乘!
“吳鴻。”
“兒臣在!”
“向中原諸侯兜售軍需輜重之事,由妳全權負責,讓曾點、範蠡、幹將協助妳,切記壹切以吳國的利益為主,莫要讓寡人失望!”
“兒臣,謹遵王命!”
得到這壹重任的公子鴻,忍不住兩眼放光,語帶哽咽的答應下來。
能讓慶忌這般重視、重用,公子鴻可以說是死而無憾了!
吳國何以能在十多年的時間內,壹舉成為南方霸主,且是天下最富庶的壹個國家?
原因很多!
除了慶忌多年來勵精圖治,推行新政,本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原則,壹直都在招賢納士,建設吳國,發展民生、商業以外,還有最大的原因,就是吳國的商業十分的繁榮!
茶葉、精鹽、絲綢、陶瓷、兵器、輜重等等,這些東西,都讓吳國賺得盆滿缽滿。
吳國出品,必屬精品!
來自於吳國的各種各樣的商品,早就流通於列國的市場上,且大受歡迎。
在這其中,武器裝備,軍需輜重就占了壹個較大的市場份額。
吳國的商賈,更是有不少人化身為武器販子,常年來往於北方列國,兜售大量的武器軍需……
其實,那些武器裝備,軍需輜重等等,都是吳國專業的工部所生產出來的。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那些商賈,也都是“官商”!
隨著中原混戰的愈演愈烈,吳國的武器銷量也是居高不下。
此時,眼看著公子鴻被慶忌委以重任,坐在壹邊的公子恒忍不住低下了頭,眼中閃過壹抹陰霾之色。
他藏在袖子裏的雙手,已經在不自覺中攥成了拳頭,指甲都深深地陷在了肉裏,掐出了血……
憑什麽!
憑什麽!
這明明是我先提倡的!
憑什麽父王要對吳鴻委以重任?對我不聞不問?
那個賤婢所生的庶子,他憑什麽跟我鬥!
公子恒想不明白,同時心裏對於公子鴻更加痛恨……
“吳恒。”
慶忌叫了壹聲,看見公子恒沒有反應,不禁眉頭壹皺,道:“吳恒!”
“兒臣在!”
公子恒這才堪堪回過神來。
“壹個月後,由朝中大臣,還有各地郡守縣令所舉薦而來的賢才,都會聚於稷下學宮,參與考試。妳代寡人選任,讓計然、文種、鄧析輔助妳,切勿讓寡人失望。”
“兒臣謹遵王命!”
公子恒連忙答應下來。
這可真是峰回路轉!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說不定,這是慶忌對公子鴻與公子恒的壹次考驗?
向中原諸侯兜售武器軍需也好,為吳國選舉官吏也罷,都是非同小可的事情。
不過,慶忌做出這樣的安排,也是耐人尋味的。
在座的孫武、範蠡、計然等人,都是人精,哪裏能猜測不出慶忌的壹些心思?
為國家選用人才為官吏,這可是真正的國之大事。
誰有權力任賢用能?
毫無疑問,是國君。
不過,公子恒享有向慶忌推舉賢才的能力。
也就是說,在壹個月後的稷下學宮那場考試中,公子恒屬於主考官。
任何人要通過考試,除了自身有真才實學之外,公子恒的參考意見,同樣重要……
當然,最後壹關是慶忌。
能不能被選用為官吏,適合放在怎樣的職位上,最後都取決於慶忌。
實際上,慶忌是真的打算結束這壹場嫡庶之爭,為吳國選出壹個合適的儲君。
以前的慶忌,可能會用儲君之位來吸引諸公子奪嫡,然後鞭策他們。
但是,隨著中原諸侯混戰,愈演愈烈,慶忌需要壹個儲君,來為自己監國攝政,來為自己去坐鎮郢都,鎮壓故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