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歷史軍事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夜,距離史書上的大明亡國之時還有四天半! 留都南京,大明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700章 由小學生引出的黨爭

搶救大明朝 by 大羅羅

2020-11-10 21:04

  “這不妥吧?”崇禎上皇似乎發現了什麽不對頭的地方,“皇兒,妳說要讓貴胄子女都入學,將來做大了再招平民?這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兒……可從隋唐就起了頭,從宋朝開始就入了天下人心!如果朕沒記錯,本朝已經有好幾年沒有開科取士了吧?”
  “父皇記錯了,”朱慈烺笑著搖搖頭,“本朝年年都開科取士,只是沒有了進士科,而改由舉人入仕而已。”
  他這話說的不全對,其實也沒什麽舉人入仕。僅僅是低級官僚考試罷了,這種官員招聘考試是由朝廷的吏部,省、府(州)兩級的司吏司負責選拔事宜——朱慈烺治下的大明官僚機構和以往明顯不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顯著的則是早就不起作用的衛所官僚體系消失,而辦事的中央各部和地方省府(州)縣(州)等衙署出現了膨脹。
  現在中央有六部,地方的省、府(州)兩級就設了六司,六部對應六司,還存在壹定的垂直管理關系。
  而六部中的吏部和六司中的吏司,都有選拔官員的權力!而他們選拔官員的辦法,主要還是考試!
  官,還是要考的!
  但是無論去吏部考還是去吏司考,最多只能得到壹個從九品的小官,如果考得不是很好,又想入仕,那就只能爭取當個不入流的吏。
  而且無論官吏,都不是那麽好當的,每年都要考核,有升遷和降職乃至削籍的額度——這種末位淘汰的路子當然是遭人恨的!
  但是亂世爭霸的過程中,誰也做不到內部壹團和氣。亂世爭霸,本身就是壹種“優勝劣汰”,能者上,無能者下,本就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那就是死路壹條了。
  當然了,朱慈烺的“末位淘汰”從壹開始就是不公平的,對於克難功臣這樣的“合夥人”是有底線的,再“淘汰”也不會被削籍,而且降級降到壹定程度,就會被擺到壹個閑差上去,哪怕不做事情,也不會再降級了。
  對於沒有“克難”功臣號的臣子,那就沒底了,大明朝沒他們的股份!所以每年都有壹小部分人被降成了老百姓!這官啊,真是不大好當!
  可正因為有人被削籍,所以得官也不是太難(空出不少崗位),難的只是向上升。
  “既然有了舉人入仕,”崇禎上皇皺眉道,“那這個貴胄學堂……”他忽然壹頓,“朕知道了,皇兒還是不大相信東南的士大夫啊!”
  ……
  秦淮河畔某處宅邸的後花園,壹處可以欣賞到秦淮美景的樓閣之內,幾個道袍紗巾的士大夫,正分頭落座,壹邊喝茶,壹邊說著話。
  “光武皇帝是中興之主,開創基業,掃蕩天下,少不得河北豪傑和南陽豪強的助力,照顧壹下豪強、豪傑,視他們為心腹肱骨,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天下讀書人怎麽辦?自古打天下靠豪傑、豪強,治天下靠得是讀書人!可是光武帝卻想讓豪強、豪傑的子弟都當太學生,堵了天下讀書人的上進之徒!”
  “是啊,自光武帝即位,科舉就停辦了,舉人功名也沒有了,連秀才也不取了……讀書人想要出仕,只能考個微末小吏,然後慢慢蹉跎!”
  “幸好北朝、西朝都不開科舉,要不然讀書人都歸心二朝,那本朝可就……”
  “密之,妳說什麽呢?今天咱們是說漢史,哪有什麽本朝?”
  這幾個士大夫原來在研究“漢史”,說的是光武中興之後重用南陽豪強、河北豪傑的得失……可是其中壹個被稱為“密之”的年近四旬的讀書人,卻壹時說走了嘴,提及了“本朝”,馬上就有人打斷了他的話。
  打斷他的人是崇禎十八年恩科的進士陳貞慧,東林黨魁陳於廷之子,復社四公子之壹。現在官拜禮部同文館主事,主管翻譯西洋各國的書籍文稿。
  而被他打斷的也是復社四公子中的壹人,名叫方以智。他是崇禎十三年的進士,在北京城破時跟隨朱慈炯、朱慈照、朱慈煥三兄弟逃跑——他是朱慈炯、朱慈照的講官,當然得跟著學生跑了。這壹跑就跑了好多年,現在已經是朔方軍節度使司的都知進奏院使了。
  所謂都知進奏院使就是藩鎮的“駐京辦主任”,在南京官場中的地位特殊,所以也比較敢說話。
  昔日復社四公子中的冒襄也在這座小樓當中。冒襄也是崇禎十八年的進士——趕了個末班進士,官運也算不錯,現在是格致京學堂的副司業(副校長)。
  而四公子中的另壹人侯方域並不在場,侯方域和他們仨已經不是壹路人了!
  因為侯方域是河南人,老家商丘又被清軍占領,屬於“兩手空空的北人”,而且他父親侯恂是克難功臣,現在是江南巡撫,還封了克難商丘侯,屬於北人集團中的文官勛貴。侯方域當然就是勛二代和北壹代,屁股當然坐在北人勛貴壹邊了。他的官運也是陳貞慧、冒襄不能比的,現在是河道副使,是河道總督方嶽貢的副手,壹旦黃、淮大治,他立馬就是封疆的前程!
  他這樣的人,當然是贊成辦學校、廢科舉的……而今天在溫泉伯錢謙益的宅邸中聚會的這些前復社成員,現在的東林黨南人派的骨幹,都是反對廢科舉的,而且都對朱慈烺的辦學路線有點意見。
  雖然現在小學還沒開張,但是陳貞慧、冒襄這些人都是朱皇帝身邊的學者官員圈子裏的,當然明白朱皇帝的心思——朱皇帝要培養的是精英小學生,允文允武不說,還得學貫中西。
  從南京實學堂辦起來的格致京學堂,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為這所還沒開張的貴族小學培養小學老師——自打洪興二年初開始,格致京學堂就開設了三門新的課程,壹門是《小學數學》,壹門是《小學法語》,還有壹門是《小學武藝》。這不就是未來的小學教材嗎?而且其中的《小學數學》還是朱慈烺親自編寫的,可見朱皇帝對小學教育的重視。
  而那門《小學武藝》更不得了,據說是候補衍聖公孔胤正編寫的,包括了遊水、劃船、駕車、擊劍、騎馬、射箭、火銃、軍事隊形等等!這擺明了就是高成本的貴族教育,是在為格致京學堂、南京講武堂和上海水師學堂培養優秀的學生啊!
  如果再細想壹下,以後大明的官場會不會形成“貴族小學——貴族中學——格致大學、陸軍講武堂、水師學堂——中高級文武官僚”的升官路線?
  這樣的路線壹旦形成,那以後布衣書生還有什麽前途?難道壹輩子在微末小吏的位子上蹉跎嗎?
  幾個心懷天下的復社子弟都皺起眉頭,不知道該說什麽了,而他們的目光,則投到了如今朝廷當中南人黨的首領錢謙益身上了。
  錢謙益雖然是伯爵,也是克難功臣,但他的門人子弟多是布衣書生——說是布衣,但也不可能是勞動人民,而是所謂的士大夫地主。
  錢謙益只是淡淡壹笑,不置可否:“光武勛貴才多少人?全天下的讀書人又有多少?如果公平取士,憑本事考試,不出十年,滿朝朱紫貴,就都是讀書人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