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張懋請戰
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
2021-4-25 19:24
廣東白雲山壹處別院處。
按理說,皇帝在外,要麽住官府,要麽住各地宗室的王宮。
太子與兩廣總督白昂之間的關系理清,太子自然不願意去官府住,好像是要喧賓奪主壹般,故而就在白雲山下壹處別院。
這壹處別院說起來,也不是太子的,乃是重慶公主所有的。
這也算是合乎規矩。
此刻太子接到南洋情報,可謂驚怒非常。
說實話,大明對南洋,不,乃是對除卻大明之外的其他地方,都是用鼻孔子看人的。大明自然是天朝上國,其余的國家都是藩屬蠻夷而已。
太子對這壹次南征,可能遇見壹些反抗,其實心中也是有數的。
在他想來,不過壹二不遜之臣而已。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南洋幾個主要國家幾乎都反對朝廷。
淡目,滿刺加,渤泥,還有壹直被舊港牽制的亞齊,四個回回國家抱團了。這種情況,讓太子根本想不到。
特別是,滿刺加。
大明對滿刺加可謂厚矣。
不說起扶持他立國之事,即便是現在,鄭和下西洋設立了四個官場,其中壹個就在滿刺加。所以滿刺加與朝廷之間的關系,向來是不錯的。
在太子的印象之中,滿刺加國王也是壹個很會做事的人。
怎麽也想不到,滿刺加的決裂會如此果決。
此刻,太子得到的消息,也僅僅是滿刺加斬使,並進攻舊港。至於其他更詳細的信息,還要等後面的消息。
但即便如此,太子心中就已經壓不住火了。
這與他想象的完全不同。幾乎完全超出的掌控之中。
太子先封鎖消息,立即召見劉大夏與張懋壹文壹武密議。商量出壹個對策出來。
面對這個難題張懋立即說道:“殿下不能等了,必須先發至人。舊港與南洋衛必須保住壹個,否則朝廷大軍到了南洋,連壹個囤積糧草,補充淡水的地方都沒有,如何與南洋各國大戰。”
海戰首先的問題,是找到對方。
畢竟大海茫茫,這個時代又沒有雷達與無線電,船只隔開數裏,就能在海面之上擦肩而過。
而大海之上數裏的距離又算得了什麽?
所以到了交戰海域,最好有壹處可以容納船只修整的地方。
這個戰爭規律,即便是到了鐵甲艦時代,也是適用。即便戰艦可以是核動力,人總不可能無限續航。
如果之前打淡目的話,根本不用考慮這個因素。
首先舊港的港口物資,都可以供大軍所用,其次,朝廷也是將滿刺加劃到自己壹邊的。
但是而今這個局面卻大大不妙了。
如果舊港被打掉,南洋衛也失陷。
朝廷在南洋的根基就沒有了。
當然了。
這樣的情況,並非不能打,無非是困難壹些而已。
但是張懋比尋常人更明白舊港之所以能堅持到這個時候的原因,不就是北京那壹位砸內庫銀子撐下來的?
如果太子主持南洋戰事,仗還沒有打。
先失去了皇帝保下幾十年的舊港?讓外人怎麽看?
而且如此壹來,戰事困頓,想要速戰速決,是絕對不可能了。太子卻不知道在南洋拖上多久?
但是這個意見,劉大夏並不同意。
劉大夏說道:“殿下,這壹次征南之議,已經禦前定策了。而今音猶在耳,就變更計劃,讓陛下怎麽想?”
“臣以為,當急報南京,戰和大事情陛下決斷。”
劉大夏壹切政治意圖,都以太子繼位為第壹選擇。
所以,南洋的戰事勝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壹定要在皇帝心裏留壹個好印象。
在處理所有事物的時候,他第壹個要考慮的因素就是皇帝是怎麽想的?
英國公張懋說道:“如果殿下遷延戰事,當斷不斷,臣才不知道陛下是怎麽想的?陛下想要殿下成為壹個什麽樣的君主,殿下心中也是明白的。”
太子聽了張懋這壹句話,心中壹亮,想起他成年之後,天南地北的跑,從最底層的小吏,到而今,經過的事情,本朝那壹個太子都沒有經歷過。
雖然太子對於皇帝將自己放在南洋,不能入京,心中頗有微詞。但他也能隱隱約約的猜到皇帝的心思。
皇帝想要的並不是壹個聽話的太子,而是壹個能獨擋壹面的儲君。
太子立即下定決心,說道:“好,南洋之事,事不宜遲,自然是要救的,但是怎麽救?”太子立即看見了英國公張懋。
如果說劉大夏乃是太子的文膽,那麽英國公張懋就是太子的武膽,如果說太子上壹點軍事上的東西都不懂,那也是假的。但很多時候,太子都仰仗張懋的計謀。
張懋沈吟片刻,說道:“而今再過壹月有余,信風就要過去了。所以出兵的決策,壹定要壹個月之內,如此來說,人數就不能太多,而且東北風,轉西南風之後,朝廷再想支援就比較慢了。”
“所以,第壹支援軍必須要有所作為,還要在南洋打上壹場勝仗,鞏固南洋衛。”
“此事,臣交給別人不放心,臣願意帶兵南下。”
大明海戰也沒有什麽名將。倒不是說大明水師之中素質很差,而是大明水師沒有敵人。
對,沒有敵人,誰與誰打?
大明水師這麽多年,花了朝廷大筆銀子,最大的作用不過是當運糧隊,運輸從江南到北京的糧食,或者繞道朝鮮,將山東的糧食運到海西,還有就是支援日本戰事,將海東的糧食運輸到日本。
即便有實戰的經驗的水師,他們的經驗更多是上岸陸戰。而不是海面上水戰。
此刻戰事緊急片刻也耽擱不得。
也不可能讓在泉州的王英出兵了。
太子麾下水戰將領,有實戰經驗的人,不過是南洋水師統領黃蕭養,與太子的親信汪直兩人而已。
黃蕭養當初統率松花江水師參與了肇州之戰,挫敗也先,也算是有功之臣,後跟隨王英參與了安南之戰,但是水師的功勞並不大,而今已經年老,但是功勞還是差壹點,不能封爵。
估計黃蕭養如果死了,朝廷會贈壹個爵位。不過那是死後的待遇了。
他倒是經驗豐富,也掌控南洋水師多年了。只是黃蕭養在很多戰事之中,都是承擔副將的,很少有方面之任,並有傑出的戰果。
畢竟水師的戰績比較少,並不能說這位老將就沒有這個能力了。
只是南洋情況不明,此去南洋不僅僅是要打海戰,還要打人心之戰,否則朝廷硬攻下來,且不說朝廷損失如何,單單戰火過後,南洋成為壹片白地,這是朝廷所想要的嗎?
所以,張懋覺得其中合縱連橫,拉攏分化之道,卻不是這位老將所擅長的。更不要說,其中很多權限,比如許諾很多當地人各種官銜的權力,黃蕭養就不會有。
至於汪直,大藤峽出身,太子宮中獨寵那位汪貴人的弟弟。少年輕狂,參與了爪哇之戰,還有些戰績,年紀稍大壹點,倒是沈穩多了。
張懋覺得汪直是壹員將才。也算是貴戚出身,只是畢竟年紀小,才二十多歲。南洋方面大事,張懋怎麽可以放在這個人手中。
萬壹壞了朝廷大事,壞了太子大事該怎麽辦?
張懋想來想去,也只有自己走壹趟了。想到這裏他心中也有幾分躍躍欲試。這些年來,張懋更多是承擔太子的軍事參謀,很少親自上戰場了。
此刻他甚至有些想念戰場之上的硝煙味與血腥味了。
他畢竟是張玉的孫子,張輔的兒子。有些東西深入骨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