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於謙的去向
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
2021-4-25 19:22
此刻的朱祁鎮已經不想將於謙調入京師做首輔了。
當時的朱祁鎮孤立無援,急需壹個內閣的強援,對抗靖難勛貴,洪宣輔政集團。
而今時間替朱祁鎮做好了壹切,三楊等老臣,已經靖難勛貴,都已經風吹雨打去了。而今朱祁鎮對朝廷的掌控,或許比不上太祖太宗,但是自己覺得自己不遜色於宣宗皇帝了。
這個時候,讓於謙入京成為內閣首輔有什麽好處?
刷新吏治?吏部做得不錯,都察院在劉球這個老臣的帶領之下,虎視眈眈,壹心想要辦大案子。
大明吏治維持的不錯。
主持政務?也不用,雖然陳循比起之前的首輔要無能壹些,權威小壹些,但是作為壹個合格的官僚,在處理庶務上,陳循也是壹把好手。
下面每壹件事情,只要有先例,有掌故,他都能安置朝廷的先例,或者舊事處理妥當。勝了朱祁鎮很多心思。
至於用兵?更不要說了,朱祁鎮對於謙是否真的支持他用兵,也壹直存疑的。
於謙是忠於朱祁鎮,但並不代表沒有他自己的想法。
朱祁鎮不得不假設壹件事情,如果於謙反對自己的決策,他要怎麽辦?
於謙雖然不能說沒有政治智慧,但是很多時候,還是秉承本心,不會因為外面風色如何,就改變的。也不會因為朱祁鎮的壓力而動搖的。
朱祁鎮壹來不想傷害於謙,畢竟於謙在他更親政的時候,給了他有力的支持,其次也有於謙在歷史上的名聲。總是要保全於謙。三也就是最重要的是,朱祁鎮發現,於謙入朝之後,朱祁鎮真不知道該怎麽對付於謙。
有人說,過皇帝喜歡用貪官,不喜歡用清官,因為要對付清官找不到把柄,但是對付貪官,什麽時候不想用,就能以貪汙的名義處置了。
朱祁鎮並不是這樣的人,因為他太明白吏治對壹個國家的重要性了。
雖然水至清則無魚,但是在高層選擇上,朱祁鎮壹般都是選擇品行過關的,起碼也是偽裝成清官的。否則被錦衣衛私下調查出來,會不會立即處置,這個要看當時的政治環境,但是決計是到此為止,不可能再高升了。
但是即便如此,並非所以清官都不好對付。
政治上的問題,不壹定是貪汙的問題。
但是於謙就好像當初的楊溥壹般,壹身正氣壹點擦邊球都不用,最明顯的就是於冕了。於冕在讀書上資質不大好,於謙每天抽空都要培養於冕,但是於冕在科舉上就好像沒有開竅壹樣,連個舉人都考不上。
說起來,於謙只要動壹下人脈,進士不敢說,但是舉人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於謙怎麽做?
他讓於冕去水利學堂。
雖然水利學堂出來也能當官,但是壹般都會沈淪下僚,壹輩子也不會超過五品官的。
這樣的前程,對於普通百姓可以說是光明了,但是對於於謙來說,卻是根本不能承得起於謙的政治遺產。
想想就知道,於家在於謙之後,必然沒落。
於謙對自己的兒子尚且如此,對別人更是鐵面無私。不論公私都處理的井井有條。朱祁鎮看錦衣衛傳過來的情報,就知道除非朱祁鎮違背政治原則下手,否則真不好找於謙的茬。
所以,朱祁鎮覺得,於謙還是在外面比較好。
最近幾年,於謙壹直在河道總督任上。完成了黃河新河改造,完成了運河新河連通,完成了洪澤湖初步治理,已經淮河下遊疏浚。
當然了,後兩個才開了壹個頭而已。
因為黃河的提前改道,運河黃河淮河糾纏在壹起的關系,還沒有釀成嚴重的生態災難。比後世要好太多。
最少黃河舊河道,還可以勉強讓淮河入海。
但是下遊河道比上遊還高,已經成為事實了。
如果想修河,非要費大力氣不行。
只是而今朝廷心力都在瓦刺身上,根本抽不財力,就好像應對河北水利壹般,專心淮河治理。
所以於謙只能用手中僅有的資源,對危險的地方,進行了壹次修補性的修繕,並給朱祁鎮上壹了本,河道總圖。
將淮河運河之間高下姿態,隱患,乃至需要修建的工程,壹五壹十的說明白了。雖然於謙沒有直說。但是朱祁鎮也能讀懂於謙言下之意。
無非百姓困頓如此,朝廷還想開疆擴土,還不如老老實實的修整水利。
只是朱祁鎮只能當做看不懂,獎賞壹番,就沒有下文了。
於謙在河道總督任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簡直如同閑置,而今西北情況卻需要壹位能夠鎮得住場面的大臣。
不單單是茶的事情,還有馬政的問題。
西北的馬政爛成壹團泥了,戰馬數量不足,已經成為朱祁鎮的心病了。
朱祁鎮也不是沒有派人去處置過,但是這壹件事情內情太過復雜,很多馬場都是衛所在官,而朱祁鎮之前正在清理京軍衛所,不好在西北也大動幹戈。
在改革的時候,朱祁鎮盡量縮小自己的打擊面。
京營改造完成了,今年滅朝鮮,破瓦刺,朱祁鎮聲威大震,自然可以做壹些其他事情了。
而西北馬政更是當務之急。
別的不說,萬壹從西寧弄過來的馬匹數量不少,該如此存放,能不能借此機會重建大明的馬政體系。
朱祁鎮可不甘心,將馬匹這種戰略資源寄希望於外界的輸入。
而西北又不是沒有好馬場,山丹軍馬場,即便放在後世也是赫赫有名的,而且朱祁鎮推行的青貯技術,在北京附近也發現效果不錯。
但是大規模養馬之中,能不能用,效果怎麽樣,還需要試壹試。
再加上朱祁鎮對瓦刺的總體布置是東重西輕,並非朱祁鎮不想東西並舉,而是西北的殘破,如果派遣大軍,後勤簡直是災難性的。有壹個問題,朱祁鎮也要思考,就是朱祁鎮東重西輕的態勢,這麽明顯,瓦刺會看不出來嗎?
瓦刺見在東北打不開缺口之後,會不會轉兵西北。
如此壹來西北就有壹些薄弱了,而西北殘破的環境,更是讓大軍進駐都有些困難,因為不管進入西北多少大軍,大部分糧食都要總潼關以東輸入。
如此壹來,根本發揮不出內線作戰的優勢。而且勞民傷財。
想要改變這個趨勢,該怎麽辦?在西北修建水利,囤積糧草,朱祁鎮不指望甘肅本地的糧草,能支撐起壹場大戰,最少陜西本地多產壹石糧食,後方最少少運三四石糧食。
這樣的經營,於謙是最合適的。
雖然於謙並沒有帶過兵,但是在朱祁鎮心中於謙在軍事上的素質,也是合格的。
如果將陜西壹省,甘肅,寧夏,延安,固原四鎮,交給壹個大將,朱祁鎮心中沒有擔心,也是假的。
畢竟這就是九邊近乎壹半的兵力了。
但是這個人是於謙的話,朱祁鎮就不會擔心了。
在未來的戰爭之中,足夠托付西北半壁江山的人,在朱祁鎮心中除卻於謙,只有於謙。
朱祁鎮說道:“磨墨。”他親手寫了壹封書信給於謙,請於謙回京述職。
朱祁鎮心中暗嘆:“算算日子,時間過的真快啊,壹晃這麽多年過去了,於謙出外已經有十幾年了。”
朱祁鎮未必不想於謙,只是在他看來,君臣相隔如此,或許是兩個政治意見未必相合,但是感情上卻有不錯交情的人,最好的結局吧。
放在身邊的人,未必是對他好,放在外面的人,未必是對他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