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鐵骨

無語的命運

網遊小說

“啪!” 壹聲清脆的鞭響在空曠的郊外中回蕩著。 牛車上的趕車人,不時地把手中的鞭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七百七十九章 天下大變

大明鐵骨 by 無語的命運

2019-5-18 16:31

  更大的馬車!
  馬車能有多大?
  明代時中國的馬車並不大,所謂的“大車”,不過只能拉兩千斤貨,那種兩輪大車,並不適合軍隊使用。所以在定居江北之後,朱明忠便借鑒十八世紀發明的西部大篷車設計了壹種大型馬車,這種馬車有5.5尋長(1尋約1米),3.3尋寬,高1.2尋,它可攜帶10000斤貨物,在馬車頂部有壹個白色的帆布篷,可以抵禦惡劣的天氣,它的車架和懸架雖然是用硬木制成,但是包鐵的木輪更為耐用。
  在江北的兵工廠制造出這種大型四輪馬車之後,它就受到軍隊的歡迎,它既可以用來運輸物資,也能拉士兵,如果萬壹遇到襲擊,也可以憑借這些車輛作為防守陣地。它幾乎在壹夜之間淘汰了舊式馬車,無論是軍隊,或是民間都是如此。在過去的兩年間,這種大型四馬車,更是隨著忠義軍的腳步,擴散至全國各地。
  盡管這種大型四輪馬車載重量很大,但仍然不能滿足壹些特殊情況下的需要。
  “烈山煤礦……”
  在進入馬車廠之後,朱明忠壹邊走壹邊對張煌言說道,
  “皇室占有65%的股份,但是從烈山煤礦到碼頭,卻有60余裏,過去壹直是用大馬車運輸,每噸煤平空多出了五分銀子的運輸,差不多就是十裏壹分,壹千裏的話,就是十兩,五千裏,就是五十兩,當然,實際上應該會翻上壹番以上,畢竟,遠程運輸車馬損耗更多,再加上人員工錢,運費應該不少於100兩,甚至可能還要再多壹點,所以,以朕的估計,往西域運送物資,每噸的運費應該在100兩至150兩之間,如果我們派出十萬大軍,壹年的作戰所需要的物資,不會少於10萬噸,僅僅只是運費就需要1000萬兩以上,如果持續三年、五年,到時候,可就是四五千萬兩銀子……”
  見張煌言欲開口說話,朱明忠便直接伸手制止他,然後說道。
  “西域必須要打下來,而且,我們在沈陽繳獲的那筆銀子,就是用於追擊滿清的軍費,這兩年,僅僅只是利息,就已經有幾千萬兩了,銀子,確實夠!但是代價……”
  搖搖頭,朱明忠的語氣顯得有些沈郁。
  “太大!”
  “陛下,到時候,恐怕不需要十萬,也許只需要五六萬官軍就足以平定虜患。”
  張煌言只以為陛下是在感覺開支太大,知道不可能阻止陛下用兵西域的他,便試圖縮小西征的規模。
  “確實用不了十萬,五六萬足以……”
  點點頭,朱明忠看著院中壹輛輛馬車,然後長嘆道。
  “可是壹噸壹百兩的運輸,朕想到就是心痛啊,心痛的不是其它,而是因為這壹百兩是打水漂了!”
  打水漂了!
  之所以打水漂,是因為這些運費是看不到任何實際回報的。
  “雖然運費是必須,但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浪費,怎麽樣減少浪費,這個問題,就必須加以考慮……”
  在說話的時候,朱明忠已經來到了馬車廠後院,這家奔馳馬車廠曾是官府的兵工廠,專門從事馬車制造,去年與壹些兵工廠壹同被拍賣出售,現在這家馬車廠盡管是明軍最重要的馬車供應商之壹,但卻已經屬於私人,它的股東既有勛貴也有普通的官員、士紳。當然,皇家並不占股份,對於馬車……朱明忠還瞧不上。
  “其實,這又回到了剛才的話裏,就是烈山煤礦的煤炭運出上,無論是運輸成本或是運輸需要,都不是大馬車所能滿足的,所以,平妃……她是商家出身,這幾年壹直都是她負責打理皇產,”
  在壹如這個時代的帝王,朱明忠同樣也有他的三宮六院,笑著說道。
  “為了這件事,她在年前的時候壹直向朕報怨,什麽運輸限制了產量,什麽每到下雨時,運輸多少不便,什麽馬匹折損,總之,都是這樣的話,所以,朕便給個想了壹個主意……哪,妳看。”
  進入後面的停車場,朱明忠手指著壹排整齊排列的小車說道。
  “就是這種車,很快烈山煤礦就會用這種車取代大馬車,用它來運煤。”
  “什麽?”
  詫異看著壹排寬不過三尺、長六尺、高五尺左右的小車,張煌言不解的問道。
  “它?它能比大馬車運更多的貨?”
  這車實在太小了,別說是張煌言,就是對陛下從不曾懷疑過的錢磊,同樣也有些懷疑了,他懷疑著,這馬車能不能運那麽多的貨。
  “陛下,它的車輪怎麽這麽小?”
  顧炎武指著小車的車輪說道,錢磊也朝著車輪看去,仔細觀察了壹下,他才發現,這車輛似乎是用鐵鑄的,並不是木制的車輪,而且……突然,錢磊像是發現了什麽不同的地方似的,他先是仔細觀察壹下,在擡頭時,看到顧炎武的臉上也有些驚詫。
  “陛下,它為何停在鐵……”
  “鐵……鐵軌上?”
  猶豫著,顧炎武與錢磊兩人幾乎同時問道這個問題,只不過在顧炎武猶豫的時候,錢磊先說出了“鐵軌”兩字。
  “因為它是在鐵路上行駛,自然要停在鐵軌上啊!”
  “什麽?鐵路?”
  張煌言、顧炎武以及錢磊三人的眼睛同時壹睜,立即失聲問道。
  “鐵路?難道是要用鐵築路?”
  “應該說是用鐵軌築的路,自然就是鐵路了!”
  鐵路!
  在另壹個時空中,是誰發明了鐵路?
  此事已經不可考證了,但是用來運貨的軌道路,卻經歷了多次變革,從在19世紀中晚期仍然於北美林場中廣泛使用的木軌路,到18世紀就在英國煤礦廣泛使用的板軌路,再到鐵軌路,前後用了多長時間的演變,朱明忠並不清楚,但是當他的妃子向他抱怨著運煤的問題時,他就立即想到了鐵路,當然,這個鐵路並不同於後世的鐵路。
  “在烈山煤礦使用的運煤車道,並不是使用馬匹挽曳,而是使用人力推,之所以使用人力,是因為風雨天的時候,人可以穿著油布雨衣,而馬匹不行,相比於人,馬匹更驕嫩,所以2尺寬的運煤車道,才會用人力推。”
  運煤車道用人力推,在19世紀的煤礦是極為普遍的,無論是礦道內或是礦區內,都很尋常,在中國的許多小型的地方煤礦甚至直到二十壹世紀,仍然使用人力推運礦車,不過都局限於礦內。
  “但是這樣人力推運礦車並不適合真正的鐵路……”
  所有人都很好奇,不但張煌言、顧言武、錢磊、朱大鹹、吳有才等朝中的官員,總會把目光投向那個紮著花的棚子,就連那些清河書院的老師和學生們,同樣也是好奇的張望著,今天不但朝中的官員來了,就連同書院山長朱之瑜以及黃宗羲、王夫之等人也來到了這裏。
  與舊時推崇理學不同,新朝推崇“實學”,而朱之瑜不僅僅是清河書院的山長,他同樣還是帝師——他是陛下的老師,這也是陛下推崇實習的原因之壹,當然,更重要的是“實學”的流行,並不是朝夕的事情,張居正、海瑞、焦竑、徐光啟等人都是實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是其中的“王霸並用派”,也可稱之為“義利雙行”派。這壹派復興先秦的諸子學說,對管子、韓子、老子、莊子、墨子等都有所稱頌,尤其是吸收了管、商的“功利”學說,不諱言“富強”,以“富國強兵”作為終極目標。
  實學所要摒棄的是正是理學的兩種治學風習,即“八股之習”與“道學之習”。這也是明代實學大家所共同針砭的目標,往往稱之為“俗學”,以與他們所提倡的“實學”相別,他們講究“實用”,提倡“實學”、“實行”、“實政”,主張“實心”任事。他們拋棄道學家遊談無根的陋習,更多地註意那些有關國計民生的事情,諸如農田、水利、河漕、鹽法、天文、地理等等,他們主張實踐、主張科學、甚至主張中西合璧。
  這也是朱明忠選擇“實學”的原因,在歷史上,明代自嘉靖年間開始的實學風潮,於壹定程度上來說,相當於中國的“文藝復興”。這壹股以“經世致用“、倡導“實學“為主要特征的實學思潮,對理學和心學的禪化進行抨擊,終結以宋明理學為主流的長期統治。
  只不過這場文藝復興卻因為滿清的入侵被徹底摧毀,那些實學思想家,或是被興義兵抗清,死於刀兵,或是以身殉國,或是流亡海外,或是隱居山林。而已經式微的理學,卻因為滿清的入侵,得已續命,最後這個被實學思想家稱作“誤人才,敗天下事者,宋人之學也。”的理學,反倒成了所謂的“儒家正宗”,歷史總是如此的抓弄世人。
  但是現在,清河書院卻已經成為實學的大本營,在朱明忠本人的支持下,清河書院畢業的學子,已經進入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在大明的書院之中,實學已經成為絕對的主流,至於理學……“誤人才,敗天下事者,宋人之學也。”。自然被徹底的否定。
  今天,之所以會有這麽多人雲集於此,因為對於大明來說,是個大日子,至少對於皇帝本人來說,是個大日子,當然,對於清河書院而言,同樣也是如此。
  “舜水兄,妳看,世侄也來了!”
  黃宗羲沖著不遠處的朱大鹹微微點下頭,
  “他是閣輔,陛下和百官都來了,不能不來。”
  朱之瑜微微壹笑,或許他壹生不曾出仕,但是兒子卻能官居閣輔,已經讓他頗為欣慰了。
  不過在看到人群中的另壹個兒子,朱大勇的時候,他的神情還是略顯有些不甚自然,既然是已經過去多年,也無法改變。
  覺察到朱之瑜的臉色變化,順著他的目光,看到那位正與官員們暢談的朱大勇時,黃宗羲自然明白,這位仁兄的臉色為何會顯得不甚自在,畢竟朱大勇曾有赴滿清科舉的舉動,對於朱之瑜來說,這是他永遠無法洗去的汙點。
  “舜水兄,今天對於我清河書院來說,可是壹個大日子。”
  黃宗羲並沒有插手朱之瑜父子間的事務,而是把話題轉移到了眼前的事情上,他瞧著花棚後方那個被紅綢遮擋物體看去,看到壹旁的張英時,特意說道。
  “張敦復,他是工學科的,現在就在工部吧,也算是學以致用,聽說,這個差事,就是他負責的?”
  雖說新朝已經兩年未開科舉,但是新朝仍然補充了數千官員,這些官員當然不是特旨招來的前朝進士,其中大多數都是清河書院畢業的學子,也正因如此,清河書院才會受到學子們的追捧,今年更是考進了三千新生。他們於書院所學的並不局限於聖人文章,畢竟“實理實學、學以致用”是書院的信條,於書院內先後設立了法學、數學、醫學、工學、船學等學科,開展科學教育。這也是清河書院的特點,當然,現在國內的其他書院,受清河書院的影響,同樣也相繼開設了這些學科。
  只不過,現在清河書院的畢業依然壟斷著官場,官場上六成的青年官員皆畢業於清河書院,其它四成則是出自各個專門學校。
  “他和師弟們壹同做的,這件事是皇差。”
  朱之瑜倒是沒有絲毫的隱諱,直截了當的道出了這件事的不同之處。
  “此事若成,我清河書院必將名垂千古!”
  世人皆好名聲!
  朱之瑜同樣也不例外,他之所以將全部心思放在書院上,既是想趁現在陛下推崇實學,朝中官員半數主張實學的機會,把實學推廣至少全國。同樣也是為了個人的名聲,而他早已經和書院聯系在壹起,也正因如此,才會顯得這麽在意。
  “畢竟,此事是功在千秋的好事!”
  說出這番話後,朱之瑜更是看著從那花棚中延伸出來的軌道,神情顯得有些激動。
  “此物大行天下之時,必將是天下大變之日!”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