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壹十七章 鑄炮
大明鐵骨 by 無語的命運
2019-5-18 16:30
水車帶動著齒輪,大齒輪帶動小齒輪,如此多重傳動之後,生牛皮制成皮帶帶動著帶軸轉速極快,而隨著帶軸的轉動,在壹臺木制的簡易車床上,壹根長達近七尺的松木在削刀的削旋下被迅速削圓。
“砂模鑄造的模型分類可以采用木模,而木模的種類各有不同,各種木材皆可,不過因為木材的區別,模型的壽命也各有不同,如果用尋常的白木,壽命約只有幾十次,且易變形,使用松木的話,其壽命應在500
次左右……”
其實砂模鑄造中所用的木制模型最好的木材是檜木,其使用壽命大約為2000次。之所以稱其是最適合制模的木材,是因為其耐濕性強,且材質較輕軟,耐韌性強,因此遠比松木更適合制模。
不過檜木遠在臺灣,在大陸並沒有分布,盡管檜木於臺灣分布非常廣泛,而且大都是高達數十米的巨材,但是這種木材並不適合造船,或者說不適合制造船身,因為其材質輕軟,而火炮時代的船身要求用硬木,北美白橡、紅橡才是最好的造船原料,至於檜木只適合制造甲板,而且還是日本為了替代鈾木進口,降低造船成本,才采用臺灣檜木作為軍艦甲板的主要材料。
“等以後去了臺灣,先用采伐檜木制模吧,至於造船,還是要用橡木……”
在木制帆船時代,白橡以及紅橡的優良造船木材,歐洲戰艦除了橡木外。其次用的木頭是古巴桃心木和印度柚木,橡木除了硬度高的之外做戰艦還有個很好的優點。就是木屑少,。當然造船的木料並不是越硬越好,硬度、韌性、加工性都要達到壹個平衡,而橡木恰好完美的達到了這種平衡。所以在鋼鐵軍艦之前,壹直被廣泛應用於戰艦建造,在木制帆船的時代,木材供應甚至制約著海上力量的發展。就像現在,如果朱明忠想要發展海軍就必須要解決橡木問題。
“可以用蒙古櫟,聽說遠東地區……”
至於蒙古櫟則是壹種與白橡實際上就是同屬木材,在遠東濱海地區分布極為廣泛,之所以了解這些,是因為在讀大學時,壹位室友對帆船的愛好,在兩人的聊天中使得朱明忠多少了解壹些與造船有關的知識,自然的也了解到了木材等方面的知識。
“似乎現在想這些有點太遠了,眼前的事情還沒有辦好……”
心裏這般自言自語著,朱明忠看著慢慢成型的木制炮身,在炮身慢慢成切削成型之後,再加裝木制的炮耳之後,這個模型就會完工,從而可以用作鑄造大炮。
制模時將兩個長度超過八尺的砂盒裝滿鑄砂,在工匠將木制的模型裝入砂盒後,又將下砂盒翻過來,然後將上木模對正放到下木摸,接著合上砂箱,隨後插出了壹個個直徑至多只有5毫米的排氣孔木體。
在工匠們忙活著的時候,註意到他們是裝砂時分別從兩堆砂間取砂,於是朱明忠從壹旁抓起壹把混合砂,然後問道身邊的戴蒼。
“這些混合砂好像有不壹樣啊?”
“回經略,確實如此。”
盡管砂鑄法出自朱明忠之手,但是在兵器廠試驗過程中,戴蒼卻已經根據其特點總結出了壹些經驗來。
“現在所使用的混合砂是經過多次試驗制成的混合砂,86%的河砂,10%的粘土以及4%的水,而這些混合砂又有著其不同,分成兩種類型,其內層是用細砂,它的特點是表面質量好,鑄件表面光滑,但是細砂的排氣性差,所以不能全用細砂,只用內層厚約壹寸,而外層則全是粗砂,盡管粗砂表面質量差、粗糙,但是其排氣性好,因此將其作為外層,兩種鑄砂混用外粗裏細,既兼顧了表面的光潔又保證了的排氣性能……”
戴蒼的回答讓朱明忠點頭說道。
“葭湄,像這樣的鑄炮術,我看可以編寫成冊,這樣也好供將以後總結,比如用多少砂,砂的粗細等等……”
盡管並不贊同後世壹些激進的學者有關中國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的論點,但是朱明忠並不否認,中國古代對於技術總結往往局限於經驗,而不是科學的系統性研究,就像制銃壹樣,眾人只知制銃宜用閩鐵,而無人去研究為何閩鐵最為適用,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人們往往只局限性以經驗作為依據,而不是尋求原因,而這正是技術無法最終演變成科學,進而無法發展成為科學門類的原因之壹。
也正因如此,朱明忠才會在這個時候提出這壹要求,甚至更特意強調道,要盡可能使用白話,並且不能使用任何誇張之詞。
“……斷不能像《西法神機》中那樣“鑄百得壹,即為國手”這種誇張的說法,列入書中的每壹句話,都必須是有事實作為依據。”
“經略所言極是,這“鑄百得壹,即為國手”委實太過誇張,雖說泥範鑄炮廢品頗多,但也不至於如此,以下官於南京鑄炮所看,鑄十既可得之五六,鑄百得壹,不過是吹噓之詞……”
因為了解經略使的脾氣,知道他對像“鑄百得壹,即為國手”、“糜爛十裏”之類的誇張言語可謂是深惡痛絕,甚至於樹傑曾因於軍中記錄“日行千裏”而被經略使下令著繞城跑了整整壹天,以驗證其是否能做到“日行千裏”,所以戴蒼等人,盡管對於不能於書中發揮個人文采,但誰都不願觸及這個逆鱗,唯恐像於樹傑壹般非得驗證壹番不可。
“除非是做詩做詞,百業最忌誇張之詞,無論各行各業,皆講究數字精準。就像稅賦額收壹樣,斷不能有絲毫偏差……”
來到這個時代,與眾人的接觸之中,朱明忠最深惡痛絕的就是文人的誇張言語,在他看來,正是這種“文學”上的誇張,斷送了中國古代科學,使得後世出現了所謂的“古代中國只有技術而無科學”的論點,原因正是因為那些古代的科學著作中幾乎沒有科學的數據,有的只是文人洋洋灑灑的誇張偏實的文字。
現在挽回這壹切都還來得急,就像在混合砂配制,甚至就連搗砂的木錘重量,都被朱明忠要求記錄下來,而不是僅僅憑著經驗。
經驗,對經驗不斷的進行總結研究,最終就會形成科學!
在範箱裝滿混合砂,工匠們又用木錘將混合砂搗實、刮平之後,才分開上、下砂箱,隨後又分別取出上、下木制模型。在完成這壹切之後,那引起工匠們又小心翼翼的用生鐵鑄成的型芯放入盒中。
“經略,這型芯由鐵鑄成,外壓壹層半寸厚的細砂……”
因為是第壹次用砂範鑄炮,所以在大多數時候,戴蒼、徐又錚兩人都是於壹旁指揮著。指揮著他們安裝澆鑄口上方固定型芯的十字鐵栓以及木制轉桿。
“經略,往日所用泥模法,就是先制成壹個圓柱形的形芯,再制作壹個外範。將型芯外範合體後再進行澆鑄,最後再經過齊口、打磨、鉆火門,壹門大炮才算制成,其外範和形芯用土制成,緩慢陰幹之後,其範坯硬,所以安型芯簡單。但現在所用砂範卻相對較軟,所以需要多個固定型芯的十字轉桿,而且每個轉桿,都需要與砂箱相連……”
固定型芯的十字轉桿與透排氣木體壹樣,都是由細柳木制成,在鑄造時可以直接燒融於鐵水之中,即便是21世紀,往往也是如此固定型芯。對此,朱明忠點點頭,然後看著工匠將上將下砂盒用螺栓加以固定之後,然後才小心翼翼的將其吊入於壹個巨大的木箱被置深達七尺的土坑之中,木箱頂端的澆鑄口正對上方流淌鐵水的鐵槽。
“經略,若是砂鑄之法成功的話,自此之後,我忠義軍將再無須考慮泥範鑄炮!”
徐又錚的語氣顯得有些激動,作為炮兵主管的他,壹直都苦於軍中的火炮不足,但是鑄炮的困難,他又未嘗不知。
“舊時所用泥模非壹月不能幹透,若是碰上冬時雨雪陰寒的天氣,晴天極少的情況,則非三兩月不能幹透,若是泥範不曾幹透,濕氣又會導致炮身出身沙眼,鑄炮可謂是極其費時費力,而這砂範法,絕無此種弊端……”
其實優點並不僅僅只是如此,曾經於南京監管鑄炮的戴蒼很清楚,在過去使用泥範鑄炮時,會面對的種種問題,當然,這會他並沒有說,畢竟要等到火炮鑄成之後,這砂範鑄炮才算是功成。
“啟秉經略,可以開鑄了!”
戴蒼的話,讓朱明忠點頭說道。
“開鑄吧!”
隨著壹聲叫喊聲,那邊的鐵水從鐵爐中流淌出來,火紅的鐵水沿著鑄槽壹直流至砂箱頂端的澆鑄口之中,那鑄孔入不時的升騰著些許熱氣,甚至就連同砂箱處,同樣也是如此……
不過只是片刻功夫,壹千兩百余斤鐵水便澆入砂箱之中,在完成鑄造後,朱明忠特意吩咐道。
“等幾個鐘頭,待它自然冷卻之後,再打開砂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