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歷史軍事

(很多人被皇上這個詞勸退,不得不加上這壹段。
“鶉火之歲,皇上禦極四年也”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271章 北平和忽必烈

日月永在 by 煌煌華夏

2021-4-18 21:44

  等朱允炆的聖駕抵達北平的時候,朱棣和宋晟等將領,北平布政使司徐玉和等文官都已經早早在北平城外候著了。
  “參見吾皇聖躬金安!”
  北平城外,近十萬各族將士卒勇齊齊單膝下拜,軍容浩蕩。
  從天子駕輅中走下,朱允炆在前,身後是小臉滿滿緊張的朱文奎。
  “四叔辛苦了,西寧侯辛苦了,快平身吧。”
  托住朱棣下沈的臂彎,朱允炆將前者托起,勉勵道:“青史上必然要鐫刻下四叔的名字了。”
  “此番皆仰賴陛下庇佑之功,臣不敢愧領。”
  朱棣謙虛壹句,便看到有些怯生生躲在朱允炆身後的文奎,臉上浮起了壹抹笑意:“沒曾想此番陛下倒是把大皇子也帶來了。”
  “見過叔爺爺。”
  文奎忙站出來向著朱棣躬身見禮。
  “也大了,帶出來見見世面。”
  朱允炆呵呵壹笑,手搭在文奎的腦袋上感慨道:“南京那地方就是個鳥籠子,呆久了跟金絲雀壹樣,朕帶他出來見見我大明的將士,讓他知道邊疆有多苦。”
  說著話,拍了拍文奎的小腦袋:“去,見過西寧侯。”
  朱文奎誒了壹聲,繞道朱允炆身前,沖著宋晟見了壹禮,後者避開身子回禮。
  “見過大皇子殿下。”
  “西寧侯,咱們君臣二人可是有好幾年沒見了啊。”
  朱允炆拍了壹下宋晟的肩頭,看著後者須發皆白,笑了起來:“老將軍精神頭還是很不錯的,看來漠南的水土還挺養人。”
  壹番玩笑盡去嚴肅,宋晟也擠出壹絲淡笑,卻沒有接話。
  眼前的皇帝不再是當年那個剛登基,還壹臉稚氣的皇帝了,饒是宋晟打了壹輩子仗,時隔五年再看到朱允炆,心裏竟然莫名的緊張起來,皇帝還是那麽年輕,但面龐笑容下蘊含的氣勢,卻讓宋晟有壹種太祖在世的壓力。
  “這些位?”
  眼神壹瞥,朱允炆便看到了兩人身後壹排的高級將領,拿眼神示意壹下朱棣,後者便明悟過來開始壹壹介紹。
  “北平都司、漠南都司。”
  介紹完了本族將官,隨後便是兀良哈三衛以及三部女真的酋長。
  “奴才等見過大皇帝陛下。”
  被點了名的各部酋長激動不已,這還是他們第壹次見到朱允炆這位大明二世皇帝,壹個個鄭重其事的來了壹次三叩首,齊呼萬歲。
  奴才?
  朱允炆嘴角挑起壹絲不屑,這個稱呼倒是適合他們。
  “諸位都是大明的棟梁,是朕的肱骨之臣,也是朕的子民,朕壹向都是壹視同仁,就不用如此多禮了。”
  安撫勉勵兩句,朱允炆卻是著重誇了幾句速哈察這名頭號蒙奸。
  “朕在南京就聽聞將軍的功績了,此番鎮撫漠北,將軍立了首功,漢蒙眼下是壹家人,是手足兄弟,理應壹體同心共茲國事,這其中的工作還要靠將軍來操持,等將來北地平穩之後,朕要給將軍授勛。”
  壹番贊賞說的速哈察身軀猛顫,激動不已,只會壹個勁的跪地叩首,恨不得當場把心剖出來讓朱允炆看看他對皇帝、對大明的忠貞赤誠。
  又在城外逗留寒暄片刻,朱允炆便轉身打算返回駕輅,不過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朱允炆沒有喚朱棣或者宋晟,而是點了北平左布政使徐玉和的名字上車,令後者興奮的差點當場腦溢血。
  為什麽讓徐玉和上車,當然因為他是地方主官,朱允炆要找他來好好了解壹下北平。
  北平,也就是後世的北京城啊。
  這是朱允炆這輩子第壹次來到這座後世首都,跟模糊記憶中的北京完全不沾邊。他曾經的老領導來北京黨校學習的時候,他來過幾次,這座城市給他留下的印象便是‘講究不少,規矩不小’,除了這些之外,便是糟糕透頂的交通環境。
  畢竟動不動就要封路。
  嗯,他朱允炆現在進城也封路了,還是十幾萬軍隊大張旗鼓的封。
  北平作為金元兩朝首都,仍然荒涼的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便是它建城的主要價值,便是為了打仗。
  當年太祖北伐,徐常兩位大將軍光復北平,宣布這座河北第壹重城結束近五百年異族統治重回漢人之手,而後至今朝朱允炆巡視北平的三十余年中,北平作為漢蒙交戰前線第壹大城,承擔了壹座軍事重鎮的責任,城中滿滿的軍事物資、糧食、火藥等物。
  闔城上下充滿了蕭瑟和肅殺之氣。
  歷史上,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先後三次遷民實北京,先是江南數萬的富戶地主,後是數十萬各省百姓,這才使得北京漸漸有了作為王朝首都應該的繁榮氣質。
  而這個時間的北平城,更像是壹座雄師雲集的兵鎮。
  “赫赫京都千百年,鐘靈毓秀萃龍淵。”
  朱允炆嘆了口氣,鐘靈毓秀這四個字看來北平眼下是配不上了,倒是這萃龍淵不虛,畢竟養出了朱棣這條真龍不是。
  他還想遷都北京呢,現在實地考察壹番,如果想要遷過來,要做的工程量恐怕不小。
  “卿是北平當地人?”
  徐玉和壹直老老實實端坐,眼神就沒敢離開自己的靴子,聽到朱允炆開口,頭又垂下三分,畢恭畢敬地回道。
  “勞陛下掛心,臣是北平大興人。”
  這算是老北京了吧,朱允炆細細壹想,也聽不出後世那辨識度挺高的北京腔,倒是更像河北口音。
  “跟朕介紹壹下這北平城吧。”
  朱允炆撩開車簾看向外面,除了兩側低矮的房舍之外,便是壹股子難言的蕭瑟。
  “是。”
  作為從洪武二十八年就履職左布政使的坐地虎,徐玉和對這北平上下很是熟悉,滔滔不絕的介紹起來,包括風土地貌、丁口田畝、民族混居等各個方面都說的極其詳盡,讓朱允炆不住頷首,對他的工作態度表示滿意。
  看來候駕的功課做得很充分。
  “卿左布政使做了有八年吧。”
  莫名其妙的壹句話讓徐玉和楞住,隨後想到什麽,有些激動。難不成皇帝打算給他升官?
  大明的仕途可不好走,基本上除了壹開始就在中樞六部任職的可以逐步升遷,但凡地方官做到壹省布政,就很難履職中樞了。
  說到底,就是坑位有限。
  不是朝中有人,地方布政使想高升中樞那是想都不要想得美夢。
  “成績很不錯,北平不同於江南,情況復雜,卿能處理的如此之好,朕很欣慰。”
  朱允炆沖徐玉和展顏壹笑:“眼下漠北勘平,朕打算讓卿來挑起這幅重擔,畢竟卿久在北地,處理起來倒也熟悉。”
  漠北?
  徐玉和眨巴兩下眼睛,心中頓時大失所望,他還以為是去南京呢。
  “陛下有命,臣自當赴湯蹈火,不負聖恩。”
  不管如何,徐玉和還是第壹時間大表忠心,領命謝恩。
  也在這時,聖駕落蹕,來到早前元朝留下的皇宮近前。
  這是朱允炆落行在的地方。
  元大都皇宮不是後世的故宮,因為它的布局和修建審美更符合草原人的習性和‘逐水而居’的特點,所以即使它保存的相當完好,朱棣遷都時也沒有選擇直接住進這裏,而是重建了壹座。
  徐常北伐,元帝北逃,幾乎是拱手將北平讓了出來,因此這座皇宮即使空了三十多年,其主體建築的損毀仍未甚深,朱允炆來之前,北平布政使司便派人修葺打掃,幾處主殿煥然壹新,完全可以入住。
  “聽說這座皇宮是阿拉伯人建造的?”
  朱允炆在皇城外就下了馬車,倒不是他尊重草原人留下的遺址,他只是單純想要走幾步活動下身子,順便通過這座整體建築中的細節來窺探壹下這個時代的痕跡。
  “是的,壹個天方的蠻夷。”
  朱允炆便笑了起來。
  “這忽必烈也是個妙人,壹邊恨不得把天方人斬盡殺絕,壹邊又重用天方的能工巧匠,朕聽說元朝很多的制度都是阿拉伯人制定的?”
  “準確來說確實如此,逆元的律法、天象、星歷、工程等方面基本都是由天方人來主導,再不濟,其中也有天方人的影子。”
  朱棣呵呵壹笑,隨後不屑道:“忽必烈不過是壹個嚴重缺乏文化自信的酋長罷了,他打小受八思巴開蒙佛學,就已經背叛了他們自己的長生天,即使做了大汗,在滅宋的過程中也是多次猶豫不決,不敢輕易舉兵。
  如果不是八思巴拿狗屁天命忽悠他,他可能就不打了。後來戰局不順,他就將伯顏撤職,聽了老孔家的建議,用了張弘範為蒙漢都元帥。
  南宋覆滅之後,忽必烈以儒學治國,孔家給他捧了壹個儒學大宗師的名頭讓他開心了好些年。好像佛教也給他上過壹次佛家的尊號。
  他在泉州殺天方人,聽說原因只是因為天方人說他野蠻,不配‘真主’的尊號,這讓忽必烈的自尊很受傷,然後他就下令屠了泉州和福州兩城。”
  “還不止呢。”
  看朱允炆對這壹塊的知識很感興趣,徐玉和湊上來表現道:“聽說在天方還往西的地方,曾經有壹支商旅來過北平,受到了忽必烈的接見,那夥商人吹捧忽必烈是‘萬君之君及大皇帝’,說他比他們宗教的上帝還偉大。”
  “宗教?”
  “好像叫什麽雞豬的。”
  徐玉和想了半天也沒想起來,隨口兩個字讓朱允炆哈哈大笑起來。
  “那叫基督,可不是雞豬。”
  朱允炆說完這兩個字後又沈默下來,突然對忽必烈表示了肯定。
  “忽必烈這個皇帝,可比兩宋很多皇帝都更像壹個皇帝。”
  嚴重缺乏文化自信的性格同樣造就了忽必烈開闊的胸懷,他可以容納任何的思想進入這個國家,只要這些東西方的學說願意承認忽必烈是‘最偉大’的,那麽忽必烈就願意讓這些學術思想在他腳下的土壤生根發芽。
  他是儒學大宗師,是超過佛祖、真主、上帝的人間唯壹真神,可以說作為壹個征服者,忽必烈為了掩蓋他自己的文化自卑,要求所有的學說都必須吹捧他的偉大。
  作為回報,他這個皇帝慷慨的給了各家學說生存發展的空間。
  “西方的思想、天方的文化、包括咱們漢人自己的佛道儒,草原人的文化,都曾在這座城市裏留下印記。”
  走在這座皇宮的禦道之上,朱允炆感慨壹聲:“朕壹直都在詫異,為什麽壹個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反而主動去研究戰船、火炮、歷法、紡織和機械,反觀南宋,卻只會捧著程朱理學,念叨著之乎者也,幻想著卑躬屈膝和金銀細軟就能不被亡國?”
  嘆了口氣,朱允炆搖了搖頭,頗為失望:“偏安壹隅不丟人,偏安還不知奮進,反而壹味的加固社會階級之間的牢籠,最後將不像將,兵不像兵,倒是那群讀書人還是那個樣子。”
  自唐朝滅亡之後的宋元明清四朝,最開明的朝代竟然是忽必烈時期的元朝,這真的是讓朱允炆尷尬癌都差點犯出來。
  壹行人在宮城中行進,看到了國子監,也看到了國子監旁邊的孔廟。
  朱允炆的臉色頓時變得難看起來。
  “這個地方,差點砸斷了咱們漢人的脊梁骨吧。”
  朱允炆擡起手壹指,讓身旁的徐玉和頓時遍體生寒,暗罵自己簡直愚不可及,怎麽可能連這麽重要的事都給忽視了。
  “臣馬上命人拆除。”
  “嗯。”
  朱允炆頷首:“曾在這地方待過的所謂士子文人,明明都是咱們漢人中的飽學之士,卻無恥的編纂青史,掩蓋暴行,愚弄百姓,企圖使咱們漢人代代為奴,可笑的是這群士子文人就當著他們老祖宗的雕像來做這些事。
  這種地方比青樓勾欄還要骯臟,留著幹什麽,留給誰看?”
  皇帝的語氣不重,但徐玉和卻嚇得跪在地上壹叠聲的告罪。
  “行了,朕也在這地方待不得多久,馬上就要去漠南,妳自己處理好就行。”
  朱允炆繼續邁步前行,總算是來到這皇宮的正殿,壹擡頭笑了出來。
  “這是逆元皇帝的理政居住的宮殿?”
  眾人擡首,也都笑了。
  只見這處宮樓之上的牌匾,赫然用蒙古語和漢語寫著三個大字:
  大明殿!
  “朕發現,這忽必烈還是個先知啊。”
  朱允炆撫掌大笑起來:“給自己的寢宮取名大明殿,這算是什麽意思,早就知道他的逆元註定要被我大明所滅嗎?”
  “咱們大明立國之後北伐,妥歡帖木兒嚇得北逃,不知道他走之前回頭看到這大明殿三個字心情怎麽樣,哈哈哈哈。”
  壹行人都跟著笑了起來。
  這忽必烈,還真是個妙人。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