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

風少羽

歷史軍事

天啟二年,九月,京城
月夜下,城門早下鑰
整個京城九門都是緊閉著的,縱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八百四十九章 開府儀同三司

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 by 風少羽

2023-12-10 19:02

  眾所周知,大明的軍隊壹直處於精銳和烏合之眾的薛定諤狀態。
  能不能打仗,主要看裝備和餉銀。
  發不下銀子來,臨陣放三槍就算對得起皇帝了,可如果發的下餉銀來裝備也還湊合,大明的兵將絕對不弱。
  到了天啟朝,朱由校深受邊關之患,加上手頭沒有可靠之兵,於是委任張好古訓練壹支可靠地精銳。
  這就是大明新軍的由來。
  這些家家分了軍功田,領著足額銀子,能吃飽喝足,日日訓練的職業軍士在天啟壹朝中表現極為突出。
  征遼東,征漠南,征安南……
  身無後顧之憂又有充足的軍餉糧草供給,精良的軍械裝備加成和最先進的軍事素養,大明新軍是朝廷手中最可靠的牌,四十七萬新軍就可以壓得整個大明沒有人敢反抗。
  但這支新軍從最初的選拔組織,到後面的訓練成軍,壹系列都是由曾經的新黨現在的大同黨負責,這支新軍聽天啟的命令,聽張好古的命令,但絕對不會聽朱由檢的命令。
  這也是朱由檢為何千方百計都想折騰的原因,京師實在是太不安全了。
  想當初先帝天啟和張好古決裂,新黨的官員和將領紛紛支持張好古,這讓天啟甚至動了遷都應天的想法,還不是因為北方都是新黨和新軍,待著沒有安全感嗎?
  朱由檢也聽錢謙益提過,新軍並不全部都是所有人都願意跟著張好古去拼的。
  新軍這支職業軍隊建立的初衷,乃是為了建立壹支精銳的可戰之兵供朝廷使用,當時張好古提出的很多政策也都是為了這支新軍的忠誠度。
  包括選拔各地良家子,在各地分發軍功永業田,提高軍隊的榮譽和地位,進行崇軍優軍政策等等。
  這就導致大明的新軍,他們的根基實際上還是以各自的家鄉為主,家鄉的田地,親屬則是由當地衙門負責照顧,讓新軍免除後顧之憂。
  而如今這些新軍將士有土地有家眷,在地方也都有著羈絆,他們有多少人願意跟著張好古去遼東那苦寒之地呢?
  對此錢謙益甚至給朱由檢提出了計劃:“陛下,新軍以地方田地和家眷為羈絆,有朝廷保證其壹家老小,所以無後顧之憂,可安心訓練作戰。如今大同黨人北遷,陛下完全可趁此機會籠絡部分將領,畢竟故土難離啊。”
  “更何況陛下是天子,是至尊,占據法理,有聖旨在,新軍總能安穩下來,即時陛下也有壹支可用之兵。”
  對於錢謙益提出的這個計劃,朱由檢還是很認可的,他又不是真的傻子,雖然文青了壹點,也的確被儒家書給坑過,但當了皇帝,又是老朱家的血脈,朱由檢正常起來腦子思路還是很清晰的,他就非常清楚的意識到,他和他哥哥天啟帝最大的差距是什麽。
  朱由校是有天下大權,但他懶得用,把這些交給了張好古,讓張好古代替他處理軍國大事。
  而朱由檢是想自己處理天下大事,可他沒有對應的權利。
  所以幾乎每壹夜,朱由檢都在對自己的哥哥羨慕嫉妒恨,羨慕朱由校能輕輕松松掌握天下大權,羨慕朱由校可以遊山玩水巡視各地,羨慕朱由校手裏有兵馬有官員可以不鳥反對勢力,更羨慕朱由校幾乎啥也沒做,白撈壹個天啟中興的美名,還成了中宗。
  朱由校的每壹種優勢,都是朱由檢羨慕而不可得的,他是真的羨慕啊。
  如今有這個機會可以掌握壹些兵權,那朱由檢是真的不願意放過。
  很快,朱由檢就請來張好古,雙方就張好古就藩的事情展開了討論。
  武英殿中,朱由檢、張好古、張瑞圖、盧象升、錢謙益、溫體仁六人分兩側而坐,顯然朱由檢也是想明白了,他也不玩什麽虛的了。
  “遼王,朕直言了吧,妳到底怎麽樣才肯就藩,有什麽要求,提出來大家議壹議。”朱由檢說道。
  張好古微微壹笑:“臣沒有什麽要求,無非是想確定壹些臣的基本權利而已。”
  “陛下願意封臣遼王,臣感激不盡,可臣這個遼王若無開府之權,若無遼東之地,若無兵馬,那臣怕是要睡不著了。”
  朱由檢臉壹黑,說道:“要開府之權,朕給妳,遼東之地,朕也給妳,兵馬朕都可以給妳,這些都給妳,遼王可滿意了?”
  錢謙益連忙說道:“山海關以外,歸遼王所有,山海關以內包括山海關,依舊要在朝廷的掌控之下。”
  朱由檢猛然驚醒,他差點忘了山海關!
  若是山海關被張好古攥在手裏,那這大明的北方他可是真的來去自如,整個直隸都在張好古的威脅之下了。
  “不錯,山海關必須掌握在朝廷手裏,這是朕的底線。”朱由檢連忙補救。
  張好古自無不可:“當然,山海關自然是要交給朝廷。”
  溫體仁補充道:“兵馬方面,若是軍士自願跟遼王走,朝廷絕不阻攔,但將士不願意離開故土,這遼王是不是也應該讓軍士留下和家人團圓呢?”
  張好古點了點頭:“自是如此,願意跟我走的,朝廷不的阻攔,但想要留下來的,我也不會勉強。”
  張好古很清楚,如今的新軍可不是全聽自己的,新軍最強的時刻,是朱由校在背後支持,張好古大權在握的時刻。
  而如今的新軍,還有多少能聽指揮,張好古自己心裏都不敢確定。
  因此如果有人願意留下,張好古自然是願意的,能讓新軍自己篩選出來可靠之人,也是壹件好事。
  達成了軍隊和封地之後,就到了重頭戲,百姓遷移和遼東之地的發展。
  “遼東苦寒,地廣人稀,需遷移百姓填充遼東,當然,此事依舊本著自願,願意來遼東的,朝廷不得阻攔,若不願意來的,依舊是不勉強其遷移。”張好古說道。
  朱由檢有些煩躁,但他還是忍住了怒意,點頭表示同意。
  早在將張好古他們叫來商議之前,錢謙益和溫體仁就勸過朱由檢了,就算張好古想要遷移百姓,也要看有多少百姓願意去遼東那個苦寒之地啊。
  更何況如今最主要的就是將張好古給送走,等他走了,後續的約定完全可以慢慢無視嘛。
  至於眼下,先答應張好古的條件,把他趕快送走是關鍵。
  因此針對遷移百姓這壹點,朱由檢也是點頭答應了,哪怕他知道這樣會增強張好古在關外的實力,但朱由檢也顧不得了。
  他如今壹點權力都沒有,哪還有那麽多的底氣和張好古討價還價?
  若張好古不走,整個大明的權利都和他沒關系,可如果張好古走了,那大明才是真正屬於他的。
  再此之前,答應張好古壹些條件也無妨,反正如今大明還不是自己說了算,送點百姓送點錢張好古就能乖乖滾蛋自然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
  很快,朱由檢和張好古達成了壹系列協議:
  包括遷移百姓,擴充遼東人口;
  開發遼東,建設工業基地;
  允許張好古開府建制;
  允許張好古擁有自己的軍隊;
  允許張好古調人離開等等。
  這些條件堪稱喪權辱國,但朱由檢都壹壹答應下來,在朱由檢和溫體仁他們看來,眼前壹切都沒有比掌握權力更重要,在此過程中有些犧牲是在所難免的。
  更何況張好古允許朱由檢重建三大營,只要是新軍中不走的,都可以加入朱由檢的三大營。
  有這壹個條件,朱由檢就非常滿足了。
  而且畢竟犧牲的不是自己和自身利益,那麽也就更無所謂了。
  達成協議後,張好古回到了自己如今在京師的府邸,遼王府中。
  “明公回來了。”
  “回來了,去叫大家來開個會。”
  張好古腳步匆匆到了正廳,很快眾人齊至:“明公。”
  張好古示意眾人坐下:“諸位,今日我與皇帝談過了,皇帝允許我開府建制,擁有軍隊,並允許我們遷移百姓,朝廷還會給遼東傾斜資源,加強遼東的建設等等。”
  黃宗羲笑道:“好啊,如此壹來,我們的底氣就更足了。”
  張好古看向周遇吉和韓耀威:“聯系各鎮,問壹問他們,有多少人願意留下來,有多少人願意跟我們走。”
  “記得不要強迫將士,將士們都是出生入死走過來的,有各自的選擇很正常。”
  “願意留下來的,自動退出新軍序列,如果想繼續從軍,可以加入朝廷的三大營,如果不想從軍,就此退出行伍,朝廷也有補貼。”
  “願意跟我們走的,統計其家眷和田畝,到了遼東發雙倍的田畝,同時給其安家費和遷移費。”
  “這壹點,各鎮將士都要詢問清楚,包括現在正在遼東的,要確保將士們的情緒不會出現問題,畢竟現在說清楚了,總比以後鬧矛盾要好得多。”
  周遇吉點點頭:“我等明白了。”
  “明公,這關內關外諸鎮,有我、韓兄,還有曹兄,可東瀛、交祉這兩塊地方,又當如何?”
  張好古說道:“也是照舊,願意繼續追隨我們的,統壹將家眷遷移,中原之地短時間內是難有什麽安身之地了,但東瀛交祉如今都在朝廷治下,我們接手也自無不可。”
  張好古的話,眾人都明白其意思。
  畢竟將來大同黨人要做的,是改天換地的大事,這等大事需要的是堅定不移的跟隨者,因此無論是大同黨的官員,還是將領,還是將士,學子,都需要這壹場考驗。
  是要留在繁華的南北直隸享福,還是跑到關外繼續去追逐理想。
  如今幾十萬新軍,張好古寧願留下十萬堅定不移的追隨者,也不要幾十萬搖擺不定的大軍。
  確定了新軍日後的情況,張好古又說道:“長公和建鬥負責統計我大同黨人的骨幹名單,那些已經被皇帝和舊黨記住的,日後可能有危險的,必須要離開,這是為了他們的安全。”
  “至於去向,遼東、交祉、東瀛、乃至南洋皆可,這些地方日後必然還是要在我大同黨人的掌控之中,確保我等的苦功不會白費。”
  對此眾人都是表示認可,交祉、東瀛、南洋,這些地方可都是大同黨人辛苦得來的土地,更是保護大明的防禦要地,這些地方壹旦有失,大明很容易又會面對外部的窺探。
  雖說日後大同黨人要的是改天換地,但也絕不想讓漢家百姓受到外面那些洋人夷人的威脅,自家的問題自家解決,洋人和夷人就不要來亂摻和了。
  張好古可不想發生到時候大同黨人和朱由檢起了戰事,外面那些洋人發現有機可乘,趁火打劫的事情。
  完成了這些吩咐,張好古又看向工部的官員:“遼東的煤鐵儲備,如今探查出壹部分了,如今是到了開始建設遼東工業的時候了。”
  “工人、匠人、器械等等朝廷都會提供,但也不能全指望朝廷,看看各地原本那些屬於我們的工廠,能遷移的都開始遷移。”
  “雲南之地的工廠和器械匠人都遷到河內去,北方的工廠遷移到遼東,把我們的工業基地給建起來。”
  隨後朱由檢主動的配合下,大明各地掀起了壹陣又壹陣的浪潮。
  首先就是關於移民遼東的浪潮,遼王府給出了極其優厚的待遇,只要移民遼東,分發土地,分配房屋,並保證其工作,為此不少工人和百姓都願意到遼東試壹試。
  畢竟是跟著張相爺,張相爺還能虧待了百姓嗎?
  然後就是新軍內部的意見調查,願意繼續跟隨大同黨的,和願意留下來為大明效忠的很快就分裂開來,加上新黨內部本來就分為很多派系,有不少人都以忠誠於大明為第壹目標,如今大同黨和朝廷發生了分歧,這些人自然選擇忠誠於朝廷。
  畢竟朱由校都死了,朱由檢還能比朱由校更離譜不成?
  而且大家的田地家眷都在這裏,總不能拖家帶口跑去遼東吧?
  很多有了官爵,有了地位的新黨將領和官員舍不得如今的壹切,他們選擇向朝廷效忠,而朱由檢也是非常欣喜的接納了這些將領和官員。
  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這些將領和官員對朱由檢來說正好可以擴充其黨羽,成為其在朝堂之中的助力。
  而總數已經達到五十四萬的新軍,也分成了兩部分。
  其中很大壹部分都願意留下來,這些留下來的也都願意繼續給朝廷的賣命。
  畢竟朝廷分發土地,給軍餉,而且很多人在家鄉地位也不同了,因此他們也不想隨著大同黨人繼續前進了,他們覺得自己的目標已經達成了。
  這些願意留下來的人,總數高達三十萬之多。
  如此多的新軍願意留下來,朱由檢既然是喜不自禁,他很快宣布將這三十萬新軍分成兩部分,其中二十萬編入順天府的三大營中,另外十萬編入應天府的三大營中。
  至於什麽新軍,他壓根就不提這個名字,日後大明的崇禎朝,也再也沒有什麽新軍的稱呼了,有的只有他崇禎皇帝的三大營。
  “明公,這是願意跟我們走的將士和軍官名單。”
  張好古看著周遇吉和韓耀威送過來的這份名單,點了點頭:“嗯,如今還有這麽多人願意跟著我們,這就是好事。”
  “可惜,好多人都滿足於目前所得,不想動彈了。”周遇吉還是感覺有些可惜,畢竟他有些老部下也不想繼續拼了。
  張好古笑著安撫道:“人各有誌,何須勉強?對我們來說,天下大同是目標,可對更多的普通人來說,老婆孩子熱炕頭不才是人生幸事嗎?”
  “壹家老小安穩度日,就是老百姓眼中最大的事情。將士們把腦袋別在褲子上隨著我們征戰沙場,為的不也是將來可以安享太平嗎?”
  “所以沒什麽好可惜的。”
  送走了周遇吉和韓耀威,張瑞圖又來了:“我統計了下我們大同黨的名單,這些都是核心和中堅,願意跟我們走的有八成,剩下的不打算離開。”
  張好古沈默片刻,說道:“又不想走的,可以理解。”
  “那些不想走的,他們退出也好,辭官也好,都隨他們,不要阻攔他們。”
  “而他們不打算退出,只是單純想留下來的,就讓他們暫且隱姓埋名,隱藏起來,這對他們來說更安全壹些。畢竟我們壹旦走了,這朝中力量空虛,皇帝必然要大肆安插自己的人手,對我們大同黨進行壹次清洗打擊的。”
  張瑞圖說道:“嗯,我看,我們還是要留下壹些可靠之人,為將來做準備,如果能在朝廷隱藏部分人手,那是再好不過了。畢竟我們也需要及時知道朝廷的消息。”
  張好古說道:“原本我打算是拜托魏公公的,但我們如果離開了,留下魏公公獨木難支,倒是對不起他了。”
  “這方面,我和田指揮使商議壹下,錦衣衛的人才多,埋下壹些探子倒不是什麽難事。”
  張瑞圖點點頭:“那些留下來的,我也盡量勸他們離開直隸。”
  張好古對此自然是認可的:“不錯,甘陜、西南等地都是不錯的選擇,在這些地方起碼能保證安穩,日後的直隸絕對不會太平,我們在遼東尚可看戲,可留在直隸的同仁就要遭殃了。”
  說著,張好古輕輕嘆了口氣:“辛苦十載,終是到了這壹步,今日分開,日後我們再回來,也不知還有多少熟面孔。”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