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自古紅樓出才子 by 晴了
2019-5-19 19:03
“皇祖母也覺得孫兒的話有道理?”趙煦雙眉壹揚,兩眼裏邊滿是尋找認同的熱切。
“這是自然,這樣淺顯的道理,老婆子若是都看不清楚,那就真的連腦子都糊塗掉了。”高滔滔失笑道。
“我大宋,自仁宗朝以來,就從來沒有過今日這般,揚眉吐氣的壹天,西夏小兒,雖跳梁小醜,卻在那遼國明裏暗裏的支持之下,日夜不停,騷擾我大宋西北。”
“令我大宋難有安寧,仁宗皇帝宅心仁厚,希望能夠用歲賜,讓西夏與我大宋之間握手言和,暫息兵戈,可是,西夏卻狼子野心,占我城池,掠我百姓資財,使我大宋不得安寧。”
“每年西北之地的軍費,少則數百萬貫,多則上千萬貫。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多少將士為國捐軀……”
“英宗皇帝、神宗皇帝,無不為了西北嘔心泣血,可是,卻總是局勢反復……”
“時至今日,我大宋,終於占提先機,將西夏疆域壹分為二,先取三州,而今又奪銀州龍州之地,可謂是前所未有之勝績也。”
“重要的是,還需要面對數十萬遼軍,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之下,我大宋邊軍將士,卻無人退縮,人人奮勇爭先,實在是讓哀家欣慰,諸位先帝在靈之靈,亦可告慰……”
趙煦默默地看著跟前開始回憶起了過去往事的皇祖母,雖然這些事情,他已經聽了過不下百遍。但是此刻再聽,卻又份外的讓人覺得更有深意。
因為這是在自己臨朝親政之後,大宋王朝的第壹次對外戰爭,而且所面對的,是壹場超過百萬軍隊參與的爭戰。
偏偏大宋以壹已之力,力抗西夏與遼國,還能夠占據優勢,這絕對是過去的大宋想也想不到的。
可是偏偏如今的大宋做到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宋已經占據了優勢的情況下,自然必須要僵持下去。
“官家可還記得真宗皇帝親征遼國的事跡?”回憶了半天之後的高滔滔突然問出了這麽壹句。
趙煦有些楞神,半天才反應過來。“孫兒自然記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犯我宋境。為了我大宋的安寧,高皇祖決定禦駕親征,前往澶州督戰。”
“不錯,那妳可知曉,那妳可知曉,澶淵之盟雖然為我大宋與遼國之間帶來了長久的和平。但是,明明是我大宋大勝,卻為何談和之後,卻似我宋國輸掉了此戰壹般?”
“那是……”趙煦臉上刷的壹下子就流起了冷汗,嘴皮子動了半天,卻不敢說出口來。
“官家妳不是不敢說,而是不能說,正所謂子不言父過,兒不嫌家貧。對吧……”高滔滔意味深長的打量著趙煦說道。
“孫兒,孫兒……皇祖母說的極是。”趙煦心裏邊不禁有些驚懼,莫非是自己之前跟十壹郎趙佶喝酒吹牛打屁聊及這個話題的事情被皇祖母知曉了,所以她特地要借這個事情來敲打自己?
“妳呀,哀家又不是在怪妳,瞧妳那樣。”高滔滔很滿意,唔……嚇嚇這個臭小子,省得嘴就跟沒把門似的,宮中飲酒,也不註意壹下左右,什麽話能說,什麽話不能說。
“哀家是想要告訴妳,當年,妳皇高祖是不得不與遼國議和,因為大宋,那時候已經太過窮困了,太祖皇帝、太宗皇帝是馬上皇帝,為我大宋開疆拓土,打下了諾大的江山,但是,民生卻也壹直……”
太皇太後高滔滔把當時真宗皇帝不得不與遼國握手言和的原因說了出來,但是,真宗皇帝本身的性格過於膽小懦弱也有壹定的關系。
在那之後,宋仁宗慶慶二年,遼國乘大宋與西夏交戰的機會,乘機訛詐大宋土地錢糧。仁宗無奈之下,同意再向遼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之後,神宗皇帝熙寧七年,大宋因為變法之事,國內爭紛不斷,朝中大臣相互攻訐之時,遼國又借口大宋在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神宗無奈之下,只得允許以分水嶺為界,又放棄了壹些土地。
遼國的數次咄咄逼人,每壹次,都是以大宋的退讓而告終,哪怕是大宋的文官們把這些大宋的屈辱之事粉飾成了和平與仁義之舉。
可實際上,粉飾終究只是粉飾,並非是真正的和平,每壹次都被人逼著退讓,又有誰會心裏邊好受。
而現如今,大宋以壹已之力,力抗遼夏,而且還頻頻奪取大片土地,***連捷,如此提振人心士氣之機,若是再去言和,那可就真是太過愚蠢了。
“這壹場大戰,其實僵持到現如今,已是毫無意義的比拼耐力了,看看到底是誰先扛不住壓力,出動站出來,那麽,誰就是真正的輸家。”高滔滔目光十分嚴肅地看著跟前的趙煦,壹字壹句地道。
“不要去理會那些臣工們的想法,如今的大宋,好不容易才有了壹個這樣的機會,妳壹定要咬牙頂住,不要松口,妳若是想要復漢唐之盛世,那就先想壹想,怎麽才能夠做到不被人臣所左右。”
說到了這裏,高滔滔那滿是皺紋的大手,輕輕地拍了拍趙煦的手背,兩眼裏邊,滿是壹種叫期待和期盼的東西。
“孫兒明白了,多謝皇祖母。孫兒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麽,所以,孫兒壹定不會放棄這個目標。”
“哀家相信妳,妳壹定可以比妳父皇做得更好,因為,妳的意誌,要比他更加的堅強……”說到了這,太皇太後高滔滔的眼中,不禁泛起壹絲悲色。
或許,當初的自己,能夠多理解壹下兒子銳意變法進取的想法,母子之間,也就不會有那麽多的隔閡,而自己,或許也就不會因怒生怨,在兒子死後,幾乎將壹應變革,不論好壞盡數抹煞。
說來說去,那時候,自己不過是壹個身處於深宮的老婆子,初臨朝政,又哪裏經得起這幫子文武大臣的巧言令舌。
結果就是導致自己與孫子之間的隔閡也是越來越深,簡直可以用勢如水火方能形容。若不是……
若不是王巫山那個家夥的出現,自己怕是與孫兒之間,就沒有和解坐下來攀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