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竊明

浙東匹夫

歷史軍事

崇禎十二年五月十九,芒種。
蘇州太倉劉家港,壹座八進深的豪宅內。
月初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三百四十章 不知先帝口諭能不能算遺詔?

國姓竊明 by 浙東匹夫

2023-11-5 17:34

  壹番簡單短暫的試探,“擁戴哪個藩王臨時監國”這個問題,就很快收斂到了只剩最後兩個選項,福王和潞王。
  這也很正常,畢竟原本歷史上,主要也是這兩人競爭,最多再加上壹塊史可法後期想尊重倫常綱紀而調用的遮羞布桂王——但如今這壹世,因為朱樹人帶來的蝴蝶效應,桂王全家都在衡州之戰中因為亂指揮亂壓榨當地明軍,遭到反噬,被張獻忠殺光了。
  而瑞王等選項,也跟原本歷史壹樣死了。
  所以,史可法連找遮羞布權衡壹下的機會都沒有,只剩了福王和潞王,退路已經徹底堵死。
  在座的袞袞諸公,雖說並不全都是東林壹脈,但能在南京六部廝混,多多少少跟東林都有關系——事實上,到了崇禎末期,“東林”這個概念已經被極大地濫用擴大化了,正如當年的“閹黨”,也壹度被擴大化濫用。
  明末的黨爭,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敵人支持的我們就要反對,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支持,把另壹派弄下去之後,什麽斬草除根的毒手都能下,
  所以能在天啟朝當官的,幾乎都得披上閹黨的外衣,哪怕原本不是也是了。
  而到了崇禎朝,隨著魏忠賢黨羽覆滅,剩下的人不是東林黨的也得裝作跟東林有點關系,最後就滿朝東林了,其實人還是那批人,無非換層皮假裝投靠了另壹派系。
  大家多少都有點東林的幹系,自然要擔心福王為了當年他父親老福王跟光宗爭太子之位的恩怨,清算東林眾人當年力挺光宗的舊仇。
  怕的並不只是清算真東林,而是怕有人借著清算真東林的機會,搞隨心所欲的擴大化打擊。
  哪怕福王跟崇禎的血緣關系確實比潞王更近壹輩,東林文官也要想方設法枉顧這個事實,找點借口出來。
  史可法還算是比較有節操的,這些話他本人也說不出口。
  高弘圖和徐石麒調任不久,不便出頭,而姜日廣作為禮部尚書,剛才起了高調子,也不好立刻說那些例外的話。沈廷揚倒是有點動機,但他文化水平太差,壹圈看下來,也就只有吏部尚書王鐸唱白臉了。
  王鐸壹陣無語,只好當這個惡人,提出:
  “值此國難之秋,非比太平歲月,監國之人必須有才幹,有聚攏人心之德望,方能度過時艱。福王雖倫常較近,但在藩時,忠孝賢名似乎……史閣部,還是要慎重吶。老夫執掌吏部,對藩務不是很了解,妳們慎重便是。”
  王鐸這番話,說得閃爍其詞,也是又想慫恿別人上,他又不想擔太多責任,話說壹半,又說自己不是很了解情況,只是提醒壹下,讓了解情況的人去具體討論。
  史可法聽了後,倒是比較公允,他覺得所謂藩王是否忠孝賢明貪淫,平時也不太看得出來,拿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攻擊福王,還是有點不厚道。
  雖然歷史上,史可法最終跟馬士英說過“福王七不可立”,但說良心話,大部分是別人攢局湊數的。史可法本人想到的核心理由,其實就壹條,那就是指責福王還是藩王時,便“幹預有司”。
  雖然《明史》沒記載福王具體怎麽幹預有司了,但考慮到史可法的人品,後代研究者倒也覺得,福王在崇禎死前那段時間,多半是真的幹預有司了,
  畢竟從後來的結果來看,福王確實是有野心的,二來他在崇禎剛死時,就結交到了壹些地方藩鎮武將的支持,如果完全不跟官場、武將結交,他怎麽可能這麽快獲得支持?
  而且史上攻擊福王的那七點,唯有這壹點是史可法親口親筆指出的,要是沒有點根據,史可法犯不著這樣糟蹋自己名聲,要是肯糟蹋,早就連另外六點壹起糟蹋了。
  當然,不管歷史上的福王,在崇禎死前,幹預有司的具體情狀如何,這壹世,因為朱樹人的蝴蝶效應,他確確實實落下了壹個實打實的幹預有司——
  就在崇禎死前最後壹兩個月,朱樹人的部隊北上救駕前夕,闖軍南路軍的劉芳亮部隊,從河南攻打山東、河北,當時又攻破了歸德府,知府、同知梁以樟、顏則孔棄城,率軍突圍逃跑,
  亳州守將以及奉命救援歸、亳的淮北藩鎮劉良佐,也都有棄地和避戰不救的罪過。崇禎當時還下令要追責這些人。
  (註:不清楚的,跳看的,可以回去232章考古)
  當時,福王朱由崧就看在梁以樟等人,在前壹年他和潞王叔逃到商丘避難時,曾經庇護過他們,有點恩情,於是大包大攬從合肥去鳳陽,找到鳳陽總督馬士英,托人情庇護梁以樟、顏則孔和劉良佐。馬士英也賣了他這個面子。
  朱由崧敢這麽幹,估計也是當時已經看明白了,崇禎很有可能要完蛋了。事實上他這麽幹之後,崇禎也確實沒活滿兩個月,
  朱由崧這番請托人情,也讓鳳陽周邊幾個府的地方官和武將,對他感恩戴德,覺得是福王殿下明察秋毫,截胡了陛下濫追責問罪的亂命,保住了幾個失地敗軍之將。
  經過這事兒,朱由崧人心倒是收買到了,但他顯然也落下了壹個比原本歷史同期,更加確鑿無疑的罪證:他實打實地“幹預有司”了!
  幹預具體手法,就是勸阻鳳陽總督馬士英執行崇禎下達的“問罪梁以樟、劉良佐”等人的旨意!這是抗旨級別的“幹預有司”!
  雖然從結果來看,這個幹預體現的是“仁厚”,是保人救人,也確實收買到了人心,而且只是打了壹個多月的時間差,當時兵荒馬亂的也沒人管,但法理上就是幹預。
  哪怕他覺得,幾個月之後,這個位置就該他坐了,但提前越權,就是會落人把柄的。
  偏偏朱由崧也是沒辦法,他毫無官場根基和勢力,眼看崇禎要死,他多拉壹兩個督撫和武將作為後盾,也很正常,顯然是經過腦子權衡後的決定。
  朱由崧很清楚,他那位堂叔倒是什麽都不用做,可以以軟弱仁懦示人,而且血統也比他遠——但他堂叔命好啊!沒生出兒子,斷子絕孫,只有壹個女兒,還嫁了個手握二十多萬兵馬的總督!
  就算朱常汸沒有野心,朱由崧不敢賭朱常汸沒有野心,他必須預做準備。猜疑鏈這種東西壹旦啟動,不是說對方表現得人畜無害,另壹方就能收住手的。
  ……
  六部重臣中,史可法對於朱由崧“幹預有司”的具體表現和細節,算是最了解的。
  誰讓他在當南京兵部尚書之前,就是從如今馬士英那個位置上挪過來的呢,在安廬和鳳陽的明軍之中,史可法的眼線是最多的。馬士英劉良佐和朱由崧的小動作,他也就都有所察覺。
  既然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史可法自然不屑於再去捕風捉影栽贓,於是他就只攻擊這壹點,把上述“福王幹預有司”的作風瑕疵,跟其他五部尚書都說了。
  “……是否貪淫、不忠不孝,暫且不論,這幹預有司,越權擅斷,卻是幾乎實打實的。如今的問題,只是這個罪過,是否能影響到血緣倫常、足以決定是否讓其監國的程度,有沒有那麽嚴重。不知諸位以為如何?”
  其余眾尚書聽了之後,也是反應不壹,好幾人精神壹振,王鐸執掌吏部,對於朝廷權限法度最敏感,當下就表示了這個罪過可是不小。
  禮部尚書姜日廣,則摸著胡子猶豫:“幹預有司確鑿,著實不是小事。但只靠這壹點,就推翻倫常親疏遠近,怕是還不太夠。
  畢竟如果按照倫常,福王確是陛下殉國後,血緣最近的藩王了,說起來他也是提前了壹兩個月濫用權力……如果我們不追究,卻也沒人會去追究。此事畢竟還沒鬧大。”
  史可法覺得姜日廣這番話有些滑頭了,按說眾人當中,他史可法相對而言並不算怕福王掌權的,其他五人至少有三四個比他還擔心這事兒。
  但姜日廣卻要撇清責任,這就讓人覺得有些別扭。
  好在,這壹次史可法還沒開口,倒是壹個壹貫以讀書少、學問差著稱的同僚,很有擔當地開口了。
  戶部尚書沈廷揚頗有俠氣,忍不住說:“姜部堂!妳這番話,口口聲聲朝廷禮制,可那些禮制,是選新君、定國本才用的。
  但我們如今討論的是選監國,又沒哪條大明律法祖制說選監國也壹定要按倫常遠近!選監國時選賢有問題麽?再說了,妳說福王也不過是稍稍提早動用權限,那我倒要問妳,難道福王為劉良佐、梁以樟開托、找馬士英疏通時,他就能預言陛下諸子也會橫遭不測不成!
  畢竟要是大行皇帝諸子但凡有壹個南來,那就輪不到他福王對國政指手畫腳了!”
  沈廷揚這人商人出身,比較抓實質問題,也不跟人掉書袋,他這番話糙理不糙,史可法、王鐸壹聽,也覺得甚有道理。
  對啊,咱是選監國,沒說監國也要按立新君的標準來選。
  史可法不由點頭稱是:“沈兄這番話,倒是頗有啟發,確實,咱只是選監國,監國以賢,並無問題。值此亂世,監國最重要的是穩定人心,不幹預內閣運作。潞王雖然仁懦,卻也因此能讓人安心,天下人都知道他不會幹預有司。
  自古監國之道,便在選賢任能,垂拱而治,齊桓公得其人,遇事壹則告仲父,二則告仲父,不也九合諸侯,壹匡天下?”
  這番話大義凜然,誰都挑不出錯來,因為按照儒家的政治理論,皇帝或者說君主,最重要的就是兼聽則明,外加識人用人,至於具體做事,那是不需要皇帝的,皇帝只管用好人。
  魏文侯跟田子方吃飯時,聽出編鐘的音律不準,指出了哪個鐘音高了,應該再讓銅匠銼壹下,田子方就教育他:
  孔子說了,君子不器,人君不該覺得自己在任何專業技能上強過專業人才,人君應該是選出最專業的人才去做專業的事情,這樣才不會剛愎自用越俎代庖。
  否則不就跟後世足協行政官員指揮主教練壹樣了麽。(君子不器不是說君子不能有技能,而是君子要保持謙虛,哪怕有技能,也不能覺得自己比專業人士更有技能,要信任專業人士)
  姜日廣被史可法這麽壹總結,也不好再說什麽,反正今天這場會議的過程,將來就算流傳出去,也不會有他什麽責任了。最多就是潞王真上位的話,他可能不太撈得到好處,但只要四平八穩也就夠了。
  史可法又掃視壹眼全場,覺得大致算是有了統壹意見。
  而王鐸見大勢已定,也補充了幾句錦上添花,算是同時對史可法和姜日廣說的:
  “史閣部,姜部堂,有句話,老夫也是突然想到。如若真要選賢,光這幹預有司壹點,怕是還不太夠用。其余德行諸事,按說是該禮部管的,但姜部堂若是管不過來,事多繁雜,不如再臨時商議壹個禮部侍郎,專管此事。”
  史可法和姜日廣對視壹眼,知道王鐸這是要拉個人幹得罪人的事情,便由史可法問道:“王閣部可有合適人選?”
  王鐸眼睛壹瞇:“錢謙益如何?他雖賦閑三年,資歷倒也足夠。”
  歷史上,錢謙益在崇禎殉國前後重新被拔擢官職,就是為了利用他的士林地位,擁立造勢。錢謙益壹開始也是傾向於擁護潞王的,為的就是東林利益,後來馬士英擁立了福王,他又去通過阮大鋮跪舔,兩邊討好。
  另外說句題外話,歷史上最後多鐸打到南京城,群臣投降時,便是王鐸跟著錢謙益壹起領銜投降的,兩人私交本就不錯。
  如今,卻是因為蝴蝶效應,看到史可法公事公辦只肯拿“幹預有司”這壹點證據確鑿的理由否定福王,不肯歪曲事實多潑臟水。
  王鐸怕不能板上釘釘,姜日廣又怕擔責任,那就把錢謙益單獨拎上來,弄到禮部當姜日廣的副手,專門負責那些捕風捉影的潑臟水工作。
  要是最後事情有變,比如潑了半天臟水福王還是上位了的話,大不了王鐸他們就拋棄錢謙益這顆棋子好了,把鍋都推到錢謙益頭上。
  其余幾個尚書,除了沈廷揚之外,也都對王鐸的避險心思心知肚明,沒說什麽。
  史可法想了想,也不反對王鐸的人事調動建議。如今沒有監國,起復壹個侍郎,還不是他們內閣討論就臨時決定了。
  商量好了之後,史可法便遣散了眾人,讓大家各自按計劃行事。他也要考慮,如何籌備把潞王迎接到南京來監國的事兒。
  其他人走後,沈廷揚倒是單獨留了下來,找了個機會,私下對史可法說:“憲之,妳不覺得覺斯(王鐸)他們的手腕……有些貪多務得、舍本逐末麽。
  自古辦大事,要的是提綱挈領,何必羅織壹大堆理由?若是嫌‘幹預有司’這壹條不夠分量,完全可以另想它法——前幾天,護漕總兵張名振,可是剛剛救了懿安皇後、坤興公主,在蘇州登陸後暫且尋地安置。
  我們何不再派人去問安,順便問問懿安皇後有沒有聽到陛下殉國前留下過什麽言語?”
  史可法的瞳孔劇烈縮放了幾下:“陛下……當時肯定還心存希望,覺得太子或永王定王能安妥吧?不可能留下傳位口諭吧?這種事情,可不敢想!”
  史可法很清楚,崇禎死時,他最多知道太子已經跟著壹起被抓了,但絕不可能想到兩個小兒子也會被國丈周奎出賣。所以要說崇禎會留下口諭傳位福王甚至潞王,那都是不可能的,天下沒人會信,所以他們這幾天也就沒問。
  另壹方面,張嫣和朱娖抵達蘇州的日子確實還不久,也就幾天之前,南京這邊暫時沒人去問安和迎接,而是讓她們在蘇州暫住,也是這個考慮。
  因為不知道未來朝廷是誰做主,張嫣貿然來南京的話,也不好定位——要是朱由崧上位,那朱由崧雖然年紀比崇禎大,但畢竟還是比天啟年輕,所以張嫣還能繼續當皇嫂。
  可要是朱常汸上位,他是天啟和崇禎的叔叔輩,張嫣活在世上,只能以新皇帝的“侄媳”自居,比較尷尬,所以不能提前送到南京。
  沈廷揚卻壹語打破了史可法的顧慮:“若是關於傳位的口諭,陛下殉國前自然不可能留下,陛下又不知道其諸子有誰能逃出來。
  但若是關於暫時監國、過渡保扶永王或定王中得以逃脫之人順利接位,這樣的口諭,還是有可能留下的吧?不問問怎麽知道?”
  史可法壹想也對,此前他們想的是立新君,崇禎不可能說過立新君的口諭,也就沒必要問。但現在想的是找臨時監國,崇禎未必就沒有留下遺言……
  哪怕是口述的。
  沈廷揚看史可法想通了,便提供了壹個人選:“憲之,犬子如今正駐軍合肥,攜妻侍奉嶽父母,不如讓郡主以堂妹的身份,以探望堂嫂的禮儀,去蘇州向懿安皇後問安壹下,這也不違禮法吧?”
  史可法想了想,這個倒確實符合禮法。
  朱樹人當然是沒資格拜見張嫣的,崇禎活著時,張嫣就是皇嫂,哪有見男人外臣的道理?
  但朱樹人的妻子,小郡主朱毓嬋要拜見堂嫂就沒問題了,宗室公主郡主,壹直都有被皇後皇妃召見入宮的慣例,嫂子見小姑子,太合理不過了。
  “那就有勞潞王府郡主,先去請安壓驚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