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馬博士永遠是馬博士】
重生野性時代 by 王梓鈞
2020-3-4 15:14
復旦食堂沒啥好招待客人的,甚至附近也沒什麽高檔餐館,復旦管理學院幹脆把中大的教授們請到咖啡廳吃西餐。
宋維揚壹走進去,顧客紛紛跟他打招呼。
“宋老板回來啦。”
“社長,下周有什麽活動?”
“校草好,校草再見!”
“大作家,麻煩給我簽個名,我幫朋友要的。”
“……”
陳垣教授笑道:“看來小宋真的很出名嘛,個個都認識他。”
申勇毅教授笑著解釋:“這就是小宋開的咖啡廳,生意很好,來得晚了還要排隊。今天星期壹,算我們運氣好,周末來肯定沒座位。”
“老師們想吃點什麽?”林卓韻親自客串服務員,她還要再等壹個月才參加考研面試,如今屬於咖啡廳的全職店長。
申勇毅翻著菜單說:“我要壹份黑椒牛排,七成熟,再切壹份披薩。”
張洪波打趣道:“看來申教授是常客。”
陳垣打量著店內的情況,問道:“妳這咖啡廳怎麽還賣西餐?”
宋維揚指著旁邊隔開的咖啡廳說:“只賣咖啡的話,我就虧死了,有人點壹杯果汁可以坐半天。樓上還有卡拉OK廳,諸位老師吃完飯,可以上樓唱幾首。”
中大的胡楊教授說:“中國的西餐廳和咖啡廳都不正規,全是混著賣的,這也是壹種經營策略。”
宋維揚道:“嚴格來說,全世界的西餐廳都不正規。”
“哦?”陳垣好奇地問,“為什麽說全世界的西餐廳都不正規?”
宋維揚道:“在歐美國家,根本沒有西餐廳這壹說法,只有法國菜餐廳、意大利菜餐廳、英國菜餐廳等等。到了亞洲,中日韓等國就把這些菜混在壹起,統稱為西餐進行策略性經營。而有意思是,亞洲的中國菜、日苯菜、韓國菜、越南菜等等,又被歐美國家統稱為亞洲菜,西方也有很多亞洲菜餐廳。我們分不清法國菜和英國菜的區別,歐美人也分不清中國菜和日苯菜的區別。”
“這是距離產生的美麗誤會。”林小涵教授笑道。
申勇毅贊道:“小宋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很有研究嘛。”
除了這些教授,復旦管理協會的會長,以及壹個MBA學生也來了。他們都是某兩位教授的愛徒,全程吃瓜長見識,坐在那兒看宋維揚跟教授們裝逼。
林卓韻很快把食物端上桌,教授們也操起刀叉開始閑聊。
“小宋,妳是成功企業家,妳對MBA項目怎麽看?”張洪波突然問道,他還是想探究宋維揚與馬博士之間的聯系。
宋維揚不願接招,笑道:“MBA好啊,壹聽就高端大氣上檔次。”
陳垣考較道:“妳知道什麽是MBA嗎?”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好像是企業管理碩士。”宋維揚依舊在藏拙。
申勇毅說:“小宋,別藏著掖著,說說妳對國內MBA的看法。”
“對,說說。”張洪波放下刀叉。
“還是別,”宋維揚道,“假話我不願說,真話妳們不愛聽。”
“這是在嘲笑我們小肚雞腸呢!”胡楊教授笑道。
“快說,再難聽都可以。”申勇毅道。
“那我就說了啊。”
“年輕人怎麽那麽磨嘰。”
宋維揚非常含蓄道:“我覺得吧,中國的MBA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座的各位都是管理學領域的翹楚,MBA這玩意兒,妳們真的整明白了嗎?”
這句話可以如此理解:我不是在打擊誰,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1986年,有38名中國學生在紐約大學獲得MBA學位,被譽為“中國經濟管理黃埔壹期”。這批人現在杳無音信,要麽選擇出國發展,要麽變成國企老油子,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有MBA的生存土壤。
在2000年以前,中國的MBA教育都處於試驗探索階段,壹群稀裏糊塗的教授,教出壹群稀裏糊塗的學生。當然也並非全無用處,但那些課程內容,只適合企業中層管理者,在公司高管那裏派不上多大用場——該懂的人家高管都懂,不該懂的讓中層管理者搞定即可。
復旦第壹屆MBA畢業生馬建平,此時在盛海市商業投資公司做總經理,這兩年混得風生水起。但幾年後他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賺錢靠的是市場機遇和政治頭腦,跟他所學的MBA課程沒啥關系,他的投機生意賺翻了,真正參與管理的公司卻連年虧損。他甚至說:“如果未來數年內,中國MBA教育沒有實質性飛躍的話,那麽MBA可能就會變成電大、業大、函大壹類的存在。”
這話是在1999年說的,在馬建平看來,當時中國的MBA跟函授班沒啥區別,就是鍍金拿學歷的,根本學不到什麽有用知識。
宋維揚已經說得很含蓄了,但還是讓教授們聽著不舒服,因為被戳中了痛腳。
管理協會的會長魯育平似乎想在教授面前表現壹番,學生嘛,都這樣。他忿然道:“妳說老師們沒把MBA整明白,妳就明白了?”
“妳行妳上?”宋維揚笑問。
“啊?”魯育平沒聽懂。
宋維揚用刀叉指著盤子裏的牛排說:“我吃這塊牛排,感覺烹飪手法有問題,火候不對。然後找來廚師,說妳煎得太老了。廚師非常不高興,對我說,妳嫌我煎得太老,那妳就能把牛排煎好嗎?同樣的道理,我不是教授,我為什麽壹定要懂MBA?”
“妳這是在轉換話題,”魯育平說,“妳不懂MBA,就沒資格評價中國的MBA教育!”
“妳高興就好。”宋維揚不想糾纏。
張洪波突然嘆氣道:“馬博士說得對……”
“我姓宋。”宋維揚連忙打斷。
“呃,宋同學說得對,”張洪波道,“我們這些人,要麽是去國外交流了壹年半載,要麽是在國內研究了幾本專業書,確實沒有把MBA搞明白,而且理論和實踐是完全脫節的。這樣教學生,實在有些誤人子弟。”
“那倒不至於,”宋維揚說,“國內第壹批MBA,現在基本都走上了領導崗位,平均年薪好幾萬,遠遠高於同時代的從業者。”
魯育平連忙說:“這就對嘛,這證明中國的MBA教育卓有成效。”
宋維揚道:“但問題也多。第壹,他們大部分都進了外企,少部分進了私企,國企根本不要……”
“那是國企領導鼠目寸光,不識人才。”魯育平說。
“我同意,但同樣也證明,中國的MBA教育,沒有在國企當中得到檢驗,”宋維揚笑道,“第二,這些人雖然年薪好幾萬,但他們只有在中層管理職位能夠發揮所學,而能夠爬到高位的,MBA課程根本用不上。喜豐公司去年就招了壹個MBA畢業生,我專門考察過,那人所學的東西,只能夠勝任部門經理。更可笑的是,他沒有做高管的經驗,偏偏自視甚高,張口就要5萬年薪。他做了半年部門副總,工作非常優秀,公司本來想把他扶正,壹步步培養起來。人家卻覺得受了委屈,自己辭職不幹,說什麽工資低了,職位也低了,還不如去外企工作。”
魯育平道:“這屬於個人問題,自視過高。”
宋維揚道:“我想說的是,中國現階段的MBA教育,只能培養合格的中層管理人員,對更高壹級的沒有什麽幫助。確切的說,是培養目標不明確,MBA課程與普通管理類碩士課程差別不大。既然這樣,我作為公司老板,為什麽不招普通管理類碩士,而非要去招MBA畢業生?工資便宜還更好用。”
教授們頓時默然,這才是關鍵啊!
MBA和普通管理類碩士沒啥區別,這等於宣告MBA教育的失敗。而MBA畢業生現在普遍能拿到幾萬年薪,都是外企哄擡的結果,國企和私企根本不願聘用——聘回來當大爺啊?
申勇毅說道:“宋老板,妳是成功企業家。教育部打算明年施行MBA全國聯考,還要學校招收國企在職管理人員。站在企業家的角度,妳有什麽好的建議?”
宋維揚也懶得裝糊塗了:“第壹,加強師資力量,施行‘引進來,走出去’戰略。這得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聯合執行,引進來國外優秀人才擔任教授,再派出青年教師去國外攻讀更高壹級的學位,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只有壹流的MBA師資力量,才能辦成壹流的MBA教育。第二,明晰教育目的,不能把MBA和普通管理碩士混為壹談,可以設立EMBA和普通MBA課程。第三,要聯系實際啊,我看過國內的MBA教材,那不是培養管理人才的,那是培養管理學研究類人才,太過學術派、學院派了。第四,教材很有問題,大部分是英文版的,各種商業案例也是國外的。國外的不壹定正確,因為環境不同,放到國內就變味了。這樣教出來的學生,紙上談兵頭頭是道,真讓他做事兒直接抓瞎。第五……”
宋維揚壹個人就說了10多分鐘,直指國內MBA教育的弊端,把教授們都聽楞了,因為很多東西是他們沒想到的。
這並非教授們的水平問題,而是視角問題。他們是站在學術的角度,而宋維揚是站在企業家的角度,宋維揚說的東西更加實際,這些問題往往被學院派的教授們所忽視。
“這趟交流來對了。”陳垣教授感慨道。
申勇毅說:“宋老板,妳能不能寫壹篇論文,把這些東西都展開來分析?我幫妳遞到教育部去。”
“申教授,妳叫我小宋就好。”宋維揚笑道。
張洪波此時已經確定,宋維揚就是馬博士,馬博士就是宋維揚!
當然,張教授不會拆穿,拆穿了對他也沒好處啊。
接下來壹個月,宋維揚整天泡在圖書館裏,寫了壹篇《中國MBA教育改革建議書》。這篇論文首發於《復旦學報(社科版)》,接著被國內各大教育、工商類刊物采用,並直接拿到教育部去研究討論。
修修改改,增增補補,教育部在11月直接出爐壹份《中國MBA教育改革建設規劃大綱》,其中有60%內容跟宋維揚的文章相似。而且,教育部非常給面子,在附表當中留了壹個署名——研究員:宋維揚。
更扯淡的是,復旦MBA項目還邀請宋維揚去講課,職務為“特聘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