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9章 信心十足
最後的三國2興魏 by 風之清揚
2022-4-24 00:32
彭澤湖位於柴桑以東,後世稱之為鄱陽湖,但彭澤湖和鄱陽湖除了壹部分面積是重合的以外,其他大部分面積並不相同,準確來說,後世的鄱陽湖位置靠南,完全在長江以南,而三國時代的彭澤湖位置更靠北壹些,它橫跨於長江南北,與長江融為了壹體。
長江流經此處,宛如入海壹般,碧濤萬頃,壹望無垠,煙波浩渺,天水相接,當真是肆意汪洋,橫無際涯。
王濬這個時候已經率領水軍抵達了皖口,接到了命令之後,旋即向柴桑挺進,千百艘的戰船橫陳於江面,船帆如雲似錦,覆蓋著整個的江面,氣勢恢宏。
這是魏國水軍主力繼渡江之戰後的第二次出征,雖然魏國水軍船隊成功地幫助魏軍步騎渡過了長江,但整個渡江戰役,出盡了風頭的卻並不是他們,而是那些矗立在江邊的巨型投石車。
魏軍正是憑借著曹亮腦洞大開的精妙策劃,用巨型的投石車打了吳軍水師壹個措手不及,擊沈了吳軍幾乎所有的樓船和大部分的戰艦,才使得渡江行動變得異乎尋常的順利,王濬的水軍壹箭未放,壹場未戰,這場水戰就已經結束了,他們的船只也從戰船變成了渡船,將魏軍的大隊人馬源源不斷地從江北輸送到江南去。
盡管王濬的水軍沒有發揮出人們想像之中的戰績來,但只要是魏軍能打勝仗,王濬就很開心了,當初魏軍組建水軍的目的,還不就是為了能夠渡江成功,直搗建業嗎,如今王濬的目標已經實現了,還有什麽別的要求嗎?
坦白來說,如果真讓王濬的水軍來擔負渡江主力攻堅的部隊,王濬都不敢說能勝任,畢竟吳國水軍的強大,那可不是吹出來的,魏國水軍雖然依靠魏國強大的人力物力堆砌了出來,從規模上來講,完全不遜色於吳國水軍,但論及戰鬥力的強弱,卻是和吳軍有雲泥之別,王濬根本就沒有戰而勝之的把握。
不過打打輔助也是壹件不錯的事,只要魏軍能贏得勝利,贏得天下,誰的功勞最大並不太重要。
建業雖破,但吳國的殘余勢力仍舊在負隅頑抗,魏軍還需要繼續地征戰下去,而王濬的水軍也不可能壹直混壹個打醬油的角色,錢唐水戰,譚闿所率的那支水軍船隊已經是小試牛刀,向世人證明,吳國水軍也並非是不可戰勝的。
當然,這壹支小規模的水軍也不能代表魏國水軍的真正戰力,魏軍水師想要證明自己,還需要在更大的舞臺上做出成績,比如這壹次進攻柴桑,倒是魏軍水師的壹次揚名機會。
渡江之戰後,魏軍水軍並沒有在建業多做停留,而是奉曹亮之命返回了濡須口。
當然,返回濡須口的目的並不是要水軍重返巢湖基地,而是讓他們在濡須口待命,隨時出征武昌。
荊州的殘吳勢力是吳國碩果僅存的最強壹支武裝力量了,魏軍想要征服吳國的所有疆域,必須要拿下荊州來,同時,拿下荊州也意味著打開了進攻蜀國的第二條通道,對曹亮徹底地平定天下有著特殊的意義,所以荊州之戰是關乎整個天下大勢的壹場大戰,曹亮自然需要傾盡全力。
柴桑關作為聯結長江中遊和下遊壹座重要關隘,壹直以來吳國都是派駐重兵駐守的,而且柴桑關也是長江防線之中的重要壹環,所以柴桑都督的權力往往比豫章太守還要高,所以豫章太守的投降,並沒有影響到柴桑督陸式。
陸式年齡不大,剛剛二十出頭,血氣方剛,但都有陸家人那股子永不服輸的勁頭。
陸家可是出身於江南第壹大士家,陸家人才輩出,陸康、陸遜、陸凱、陸抗,個個聲名顯赫,功勛卓著,這讓陸式十分的神往,所以別看豫章廬陵等郡太守紛紛地投降,但陸式卻為之不動,反而是修繕戰船和兵器,鼓舞士氣,準備著和魏軍決壹死戰。
柴桑兩面環水,兩面臨山,簡直就是壹座天然形成得天獨厚的要塞關隘,柴桑關有兩支軍隊,壹支駐守城池的步軍,壹支遊弋於江上的水軍,水陸兩路人馬拱衛著柴桑關,所以那怕是整個豫章郡都陷入到了魏軍的手中,陸式也是渾然不懼,鐵了心地要守好柴桑關,絕不讓魏軍越過雷池壹步。
此次魏軍橫掃江南諸郡的陸軍力量是隸屬於右軍力的屯騎營和勁騎營,這兩支完全由騎兵組成的軍隊確實擁有著強悍的戰鬥力,他們從建業出發,壹路之上已經是攻撥了四五個郡了,雖然大多數的郡都是望風而降,但從壹側面不也證明了魏軍戰力之強橫,有著這麽強大的威懾力,意誌薄弱壹些的太守早就是聞風喪膽,幹脆魏軍還沒到呢,就已經是獻城而降了。
豫章太守便是其中之壹,陸式聽到豫章太守等人獻城投降的消息,不禁是破口大罵這些人是軟骨頭,吃著朝廷的俸祿,卻不做出忠君之事來,壹個個貪生怕死,毫無氣節,當初朝廷任命這些人當疆大吏,是瞎了眼了。
只不過豫章太守和柴桑督雖然同處壹郡,但相互之間互不隸屬,各司其職,豫章太守管不著柴桑督,那怕江南諸郡皆已經陷落,杜式也絕不投降。
再何況柴桑所連接的,是荊州重鎮武昌,陸式的族叔陸抗正坐鎮武昌,整個荊州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陸抗當然不會投降,陸式又焉能屈膝?
別看魏軍來勢洶洶,但屯騎營就算是再厲害,他能跳得過彭澤湖?還是能飛得過廬山?
壹般的關隘,要麽依山,要麽傍水,這兩樣險峻集於壹身的,卻很少見到,柴桑關占據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陸式自然是信心十足。
屯騎營不是很牛逼吧,但到了柴桑關,是龍妳也得盤著,是虎妳也得臥著,光憑著柴桑關的地利之勢,就足以逼退魏軍十萬大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