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民生恢復
大明第壹太子 by 夜星月語
2023-10-6 22:20
朱標說完就看向了三兄弟,見他們放心的舒緩了壹口氣,才好笑的搖搖頭。
到底還是小孩子,沒嘗過在地方獨掌大權的滋味。
老二說道:“那我就放心了,大哥妳可要快點啊!我自己都不放心我自己。
老三說道:“我不想去,實在要去就離南京近點吧。
老四說道:“大哥我要去守邊疆!”
朱標笑呵呵的說道:“妳們現在還不知道節制地方,大權在手有多快樂,估計到時候妳們也就不想放手了。
三兄弟互相看壹眼說道:“我們什麽時候都聽大哥的。”
朱標溫柔的看著弟弟們說道:“妳們放心,天下大的很,大哥不會虧待妳們的!”
朱標留下三個弟弟們吃了壹口飯,吩咐他們明天休息壹天,後天接著去軍中歷練。
等他們走後朱標嘆了口氣,不知為何莫名的有些空虛。
朱標看壹眼旁邊的劉瑾問道:“李祺怎麽樣了?”
劉瑾上前壹步說道:“若是看樣子是很淒慘,但若是看傷勢,不過皮外傷罷了。”
朱標笑了壹聲說道:“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若是真的打壞了,本宮還要小心李善長呢!”
劉瑾看了眼天色說道:“爺,天涼了進屋吧。”
朱標點點頭就回了屋裏,由於剛睡過覺了,就讓人燃起火燭,處理起藍玉今天送來的奏報。
第二天早上,朱標醒來後就隱隱約約聽到外殿傳來的聲音,朱標坐起身,壹直守著的雲錦聽到動靜就走了進來。
先是倒了壹杯溫水遞給朱標,然後就從壹旁捧起瓶子,朱標漱口之後吐出水,雲錦這才伺候他穿上裏衣。
朱標問道:“外屋幹什麽呢?”
雲錦解釋道:“工部送來了您的盔甲,她們正看著呢!”
朱標眼睛壹亮,前些日子工部就來人測量過他的腰圍尺寸,說是要專門為他制造鎧甲。
朱標自然對盔甲有濃厚的興趣了,外衣都沒穿,趕忙穿上鞋子走了出去。
到了大殿就看見兩套盔甲,壹個銀白,壹個明黃!
所有人看朱標起來都趕忙問候道:“參見殿下,殿下千秋。”
朱標笑呵呵的說道:“起來吧,這怎麽有兩套?”
壹旁工部侍郎上前說道:“回殿下,金甲的是您誓師出征和凱旋之時穿戴的,銀甲才是您在戰場之上所穿的。”
朱標點點頭,大明的盔甲以銀白之色為主,明黃色太過閃耀,若是穿到戰場上那就是明擺著嘲諷敵軍,妳們沒瞎的話都朝著這射箭!
朱標撫摸了壹下冰冷的鐵甲說道:“這兩套除了顏色都是壹模壹樣的?
工部侍郎回到:“樣式是壹樣的。為了給殿下減輕負擔,金鎧的用料少壹些,也就輕便壹些,更註重了細節的打磨!”
銀甲則是由我大明最好的鑄鎧師所造,真材實料所鑄,只要殿下穿戴整齊,戰場上的流矢絕對破不開這層甲胄!
朱標拍了金甲,這就是鐵甲鍍金,為了彰顯尊貴的樣子貨罷了。
朱標捧起頭盔,壹旁的侍郎說道:“此為抹金鳳翅盔,盔正面飾有天神像,左右各壹條吐火金龍,龍身展翼,形如鳳翅。
朱標點頭後看向鎧甲,此甲通身滿布魚鱗狀甲片,層疊排列,前胸左右各飾壹條金色升龍。
上身衣襟、及領、肩、底邊等處皆施以紅色織金雲龍紋緣邊,底緣較寬。兩肩為金色獸頭形肩甲,綴紅色肩纓。
腰帶身的中部有釘花形鎏金銅帶眼四個,兩側各有鎏金銅圓帶版三個,下有方形掛扣,可用來懸掛弓袋、箭囊、佩刀等武器。
帶兩端綴鎏金銅帶飾壹對,形如革帶“撻尾”,均刻龍紋,壹端附有掛鉤壹個。
朱標聽的都有些頭暈了,看了壹眼劉瑾,見他點頭,朱標就笑著問了壹句,哪位工部官員的名字,然後就讓他退下了。
畢竟人家大早上到這裏等著,不就是為了在他面前留個好印象麽。
等他退下後,劉瑾上前說道:“殿下可要試試?奴婢幾人已經學會怎麽穿戴鎧甲了。”
朱標說道那就試試吧,這話說起來容易,但是穿戴鎧甲屬實不是那麽好穿的,沒有人幫忙,就靠自己恐怕是穿不上去。
朱標穿上的是金甲,當然說是金甲其實更多的顏色是紅的,只不過壹眼之下金色更加奪目罷了。
這時候正好常遇春等人來了,進了大殿就看見了,壹身金甲威嚴堂皇的太子殿下。
常遇春笑道:“殿下穿上鎧甲英氣逼人,不愧是我大明天策上將軍!”
藍玉等人俯首喝到:“參見天策上將軍!”
雲錦暖玉等人看到這個場面,眼淚都要流出來了,幸好劉瑾提醒他們該去準備茶水了,她們才戀戀不舍下去了。
朱標也滿意的笑了幾聲:“都起來吧,今早工部送來了兩套盔甲,本宮正好試壹試。”
朱標動了動身體,感覺果然有些不靈活,而且那怕是金甲,他都感覺到了有些沈重,但是確實有股濃濃的安全感。
看朱標都已經穿戴好了,常遇春就說道:“今日其實也並沒有什麽急事,殿下既然都穿上了鎧甲,不如去城外大營巡視壹番,也讓將士們看看天策上將的威儀!”
朱標點點頭說道:“也好,那就去看看吧。”
壹行人直接除了城,壹路上朱標走馬觀花,南京城遠比前幾年要繁華多了,大街上買賣聲,吆喝聲,討價還價聲……連成壹片;酒店裏,小二端著酒菜飛快地穿梭著,還不時傳來猜拳的聲音。
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
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書聲,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坐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
絢爛的陽光普灑在這遍眼都是的綠瓦紅墻之間,那突兀橫出的飛檐,那高高飄揚的商鋪招牌旗幟,那粼粼而來的車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那壹張張恬淡愜意的笑臉,無壹不反襯出現在的大明子民,再也不是元朝時候的四等漢民了。
……